魏相,字弱翁,济阴郡定陶县人,后来迁至平陵(昭帝的陵寝)县居住。从少年起,魏相即开始学习《易经》,此前担任过郡中卒史,朝廷举荐贤良,魏相以对策优秀,担任茂陵(武帝的陵寝)县令。不久,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门客诈称侍御史来到县里传舍,县丞没有前去拜谒,这位门客竟然大发脾气,捆绑县丞。魏相怀疑这位门客有诈,将这位门客拘捕,案件审查清楚后,将这位门客判处有罪,而后斩首示众,此后,茂陵县治理得很好。
魏相后来升任为河南郡太守,制止奸邪,压制豪强。恰逢丞相车千秋病死,车千秋的儿子原来担任洛阳武库令,自从父亲去世后,看到魏相在任上治理得很严,担心时间久了会因为工作失误而获罪,于是自动离职。魏相派郡府掾史追赶武库令,希望他能够返回去工作,武库令最终还是走了。魏相非常沮丧,说:“大将军(霍光)知道武库令辞官而去,一定会认为丞相刚去世,我就不能善待他的儿子。当朝权贵也会责备我,麻烦来了!”武库令回到长安,大将军霍光果然责备魏相,说:“幼主(昭帝)刚即位,函谷关是拱卫京师的险关,武库是储存兵器的重地,因此让丞相的弟弟担任函谷关都尉,丞相的儿子担任武库令。现在河南郡太守(魏相)不为国家考虑,看到丞相去世,即赶走他的儿子,做人太浅薄!”后来又有人诬告魏相滥杀无辜,朝廷随即将魏相交予有关部门审理。河南郡来的戍卒驻守在京师,有二三千人,拦住大将军霍光,为魏相鸣冤,说他们愿意再多服役一年,来赎免郡太守的罪。河南郡的老弱百姓一万余人聚集在函谷关前,声称要进京为魏相申冤,守关的官吏将情况奏报朝廷。大将军霍光还是因为武库令的事情,将魏相投入廷尉署监狱。关押一个冬天,遇上大赦天下,魏相才走出监狱。朝廷颁发诏书,任命魏相暂时代理茂陵县令,接着转任为扬州刺史。在扬州刺史任上,魏相考查郡太守、诸侯国相,郡、国中有很多人受到惩治。魏相与丙吉的关系很好,当时丙吉在朝中担任光禄大夫,写信给魏相,说:“朝廷已经知道弱翁(魏相的字)的政绩与品行,很快就会重用你。请你处事要谨慎持重,才器不可过于外露。”魏相心领神会,暂时收敛锋芒,待人温和。担任刺史两年后,朝廷征魏相担任谏议大夫,接下来重新担任河南郡太守。
几年之后,宣帝即位,征魏相在朝中担任大司农,接下来担任御史大夫。四年后,大将军霍光去世,宣帝感念大将军的功绩,任命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,由霍光哥哥的儿子乐平侯霍山负责尚书事务。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密封上书,说:“《春秋》中的记载,有很多是讥讽世代为卿相的大夫,尤其憎恶宋国三代担任卿相的大夫,以及鲁国季孙氏的专权,他们均为祸乱国家的元凶。从武帝朝后元(公元前88-前87年)以来,诸侯王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,诸侯国内的政务已经交予国家任命的大臣来掌握。霍光去世之后,他的儿子继任为大将军,霍光哥哥的儿子在朝中掌握着中枢,家族子弟、女婿占据着国家的重要部门,手中掌握着兵权。霍光夫人显与家属女眷可以自由地出入长信宫,入夜后还可以从诏门出入,这些人骄横恣肆,长此以往,恐怕会难以驾驭。应该削去他们的权利,以防止难以预测的事情发生,这样才能够巩固万世的基业,同时也避免了功臣后代犯下不测之罪。”按照汉朝制度,上书者要准备两份同样的上书,准备一个副本,尚书省的官员先开启副本,如果认为内容不妥,即留置下来,不再送予皇帝看。魏相通过许伯陈述理由,抽去副本以防止蒙蔽,宣帝看了奏书,认为很好。下诏任命魏相为宫中给事,采纳了魏相提出的谏言。接下来,霍氏谋害许皇后的罪行暴露,宣帝知道事情的真相后,随即罢免霍氏家族中三位受封为列侯的官员,诏令他们回家去反省,霍氏其他亲属也被逐出长安,到京师外任职。此时,韦贤因为年老有病而被免官,魏相代替韦贤担任丞相,受封为高平侯,食邑八百户。霍氏家族异常忌恨魏相,但又惧怕他,于是试图假传太后诏命,先杀害丞相魏相,而后废掉天子。事情还没有眉目,阴谋被人揭发,霍氏家族遂遭到灭族。从此后,宣帝开始亲理朝政,励精图治,选择有才能的大臣,考核大臣的政绩,让魏相负责朝中大臣的选拔工作,对魏相的工作,宣帝很满意。
宣帝元康年间(公元前65-前62年),匈奴派兵攻打汉朝驻守在车师的屯田部队,匈奴被击退。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人商议,打算乘着匈奴衰弱,出兵袭击匈奴西部地区,使其不敢再袭扰西域。魏相上书劝谏道:
“臣听说,救乱诛暴,称为义兵,义兵者王;敌加于己,不得已而抗争,成为应兵,应兵者胜;为小事而争斗,不能忍受小忿者,称为忿兵,忿兵者败;贪图他人土地和财宝,称为贪兵,贪兵者破;倚仗国家强大,夸耀人民众多,欲向敌人示威者,称为骄兵,骄兵必败:此五者,不仅是靠人力来掌控,也是天道预设的。这些年来,匈奴对汉朝报有善意,他们捕获的汉民全数送了回来,没有侵犯过汉朝边境,现在他们与屯田车师的汉军有了一些摩擦,这些小事情,没有必要放在心上。听说诸位将军打算兴兵攻入匈奴西部右地,出师无名,臣魏相不知道这样的出兵应该叫做什么。现在边郡乏困,父子同披一张犬、羊裘皮,以草籽作为粮食充饥,常担心生活朝不保夕,在这样的情况下,还要出兵,‘军旅之后,必有凶年。’百姓将会陷入困苦,一定会伤害到阴阳和气。出兵虽胜,也会有后忧,战争之后的灾祸可能会更加严重。现在各郡太守和诸侯国的国相,还有许多人不能胜任职务,风俗还需要整理,水旱灾害频发。从今年报上来的案卷看,子弟杀害父兄、妻子杀害丈夫者,有二百二十二起,这些均不是小事。朝廷上下不是担忧已经发生的事情。却还要发兵去攻打偏远的域外,报纤介之忿,这即是孔子所说的‘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’。希望陛下与平昌侯、乐昌侯、平恩侯以及其他有远见的大臣们再仔细讨论一下。”
宣帝肯定了魏相的谏言,没有对匈奴用兵。
魏相通晓《易经》,有着名师传承,善于总结汉朝建国以来发生的事情,从前人的奏章中受到启发,魏相认为,古今异制,现在最重要的,是要继续奉行前朝已经行之有效的政策。魏相举了汉朝建国之后,国家采取的很多有效政策措施,比如贾谊、晁错、董仲舒等贤臣提出的谏言,上奏给宣帝看,魏相说:“臣听说明主在上,贤臣辅佐在下,君安娱而民和谐。现在臣居于丞相尊位,贯彻祖宗留下来的成法还不够,还不能够广施教化,治理四方,宣扬陛下的圣德。有很多百姓已经弃农经商,有些百姓还有饥寒之色,臣魏相不能为陛下分忧,自认为罪该万死。臣的知识浅薄,能力不够,做事情还抓不住要点,有些事情考虑得还不是很周全。因此臣认为,朝廷要汲取先帝治理天下的经验,先帝圣德仁厚,劳苦功高,常留意百姓的疾苦,担心出现水旱灾害,遇到灾荒年,就要向百姓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;还要派出大夫、博士巡行天下,考察民俗,举荐贤良,平反冤狱,办事的大臣,奔波于通衢大道;减少官府中的花费,减少百姓的赋税,开放山林湖沼陂池,禁止以粮食喂马,以粮食酿酒,禁止囤积居奇;扶危济困,周济贫穷,安抚天下,采取了很多惠民政策,难以逐一列举。臣魏相冒死罪列出前朝的诏书,关有二十三件事情。臣仔细阅读了这些诏书、法令,重要的有:首先要重视农业,重视储备,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,以备灾荒年之需,如果储备的粮食不能满足六年的需要,即会有粮荒的危险。武帝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,平原郡、勃海郡、泰山郡、东郡均遭受大灾,饥民饿殍,很多人倒毙在流亡的途中。二千石官员对此次灾难,事先没有做足准备,使得灾难规模扩大,幸亏武帝及时地颁发诏令,实施赈济放粮,救护灾民,才渡过荒年。今年粮食歉收,谷价暴涨,在秋收来临之前,还会有很多饥困者,到了明年春荒之时,情况会更加严重,但是现在的粮食储备不足。西羌叛乱,尚未平复,师旅在外,兵革连年,臣常为这些事情担忧,这些事情要及早做出安排。希望陛下能够留心天下事务,像先帝一样圣德仁厚,安抚海内百姓。”宣帝采纳了魏相的谏言。
魏相多次选取《易阴阳》和《明堂月令》中的内容,上奏给宣帝看,魏相说:
臣魏相侥幸在朝廷为官,没有尽到责任,不能向天下宣扬陛下的圣德,实施教化。现在阴阳未和,灾害未息,责任在臣和朝中的诸位大臣。臣在《易经》中读到:‘天地按照规律运行,日月不会相交,四季不会谬行;圣王按照道德去做,减省刑罚而民心归附。’天地变化,在于阴阳,阴阳之分,以日为纪。在冬至和夏至时,以太阳为本源,八方之风,按照时辰吹来,万物之性养成,各司其职,互不干扰。东方之神为太昊,在《震》卦的位置上执规司春;南方之神为炎帝,在《离》卦的位置上执衡司夏;西方之神为少昊,在《兑》卦的位置上执矩司秋;北方之神为颛顼,在《坎》卦的位置上执权司冬;中央之神为黄帝,在《坤》卦、《艮》卦的位置上执绳司下土。这是五帝司命的季节方位,各有其时辰。东方之卦不可以治理西方,南方之卦不可以治理北方。春兴以《兑》卦治理则会饥困,秋兴以《震》卦治理则会物华,冬兴以《离》卦治理则会下泄,夏兴以《坎》卦治理则会有冰雹。圣明的远古帝王审慎地尊崇上天,真诚地爱护百姓,因此设立了羲、和官职(执掌天文的官吏),以掌握四时,督促百姓按照节令行事。君王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天道,顺应阴阳,而后日月才会光明,风调雨顺,寒暑调和。注意这三个方面,则灾害就不会发生,五谷丰登,丝麻丰收,草木茂盛,鸟兽蕃息,民不生病,衣食有余。治理有了效果,则会君尊民悦,上下无怨,人民学会礼让,不会违背政教。假若风雨不能调和,农桑即会受到伤害;农桑受损,百姓则会饥寒受困;饥寒在身,就会不顾廉恥,这就有了盗贼奸宄。臣认为阴阳,是王道需要时时重视的大事,是民众赖以活命的根本,自古以来的圣贤没有不重视阴阳的。天子的道义,一定要取法于天地,借鉴先圣的治理经验。记载高皇帝言行的《天子所服第八》中说:“大谒者章在长乐宫中接受诏命,说:‘让群臣讨论天子所穿的服饰,以安定天下。’丞相萧何、御史大夫周昌和将军王陵,太子太傅叔孙通一起商议后,认为:‘春夏秋冬天子穿的衣服,应该按照天地上下方位,中得人和。因此,从天子、王、侯,凡是有封土的,直到亿万百姓,都要效法天地,顺应四时,这样才能够治理好国家,以免遭受灾祸,永享天寿安康,这是奉祀宗庙,安定天下的大礼。臣请求皇上也照此办理。中谒者赵尧掌管春天的祭祀,李舜掌管夏天的祭祀,倪汤掌管秋天的祭祀,贡禹掌管冬天的祭祀,四个人各负责一个季节。’大谒者刘襄和大谒者章奏请高祖,高祖下诏,说:‘可以。’”在孝文帝朝,在二月份普施恩惠于天下,赏赐天下孝子,还有勤恳劳作的农民,以及那些患病的、衰弱的士卒,祭祀为了国家死难者,但是选择的时间不符合时令。御史大夫晁错当时担任太子家令,向文帝上奏,奏报了这些情况。臣魏相感念陛下恩德深厚,然而灾难却并没有止息,臣担心是否在发布诏令时,没有按照时令。希望陛下选择通晓经术,通晓阴阳的四位大臣,让他们每人负责一个季节,到了时令季节,即向朝廷奏报,应该做那些事情,以协调阴阳,天下幸甚!
魏相多次陈述应该做的事情,宣帝都会加以考虑。
魏相指使丞相府掾史访查各个郡、诸侯国的事务,在他们休假从家中返回时,魏相让他们到丞相府汇报在家乡的所见所闻,还有四方带回来的奇闻逸事,有些人谈到了地方上的盗贼,或者风雨灾变,郡太守没有报上来,魏相就会及时地向宣帝奏报。当时丙吉担任御史大夫,二人同心辅政,宣帝特别器重这二位大臣。魏相为人严峻刚毅,不如丙吉宽厚待人。魏相在丞相位上任职九年,神爵三年(公元前59年)去世,谥号为宪侯。儿子魏弘继承爵位,宣帝甘露年间(公元前53-前50年),魏弘因为有罪,被削去高平侯爵,降为关内侯。
丙吉,字少卿,鲁国人。喜欢钻研法律,曾经在鲁国监狱中担任过狱史。工作有成绩,调到廷尉署,在右监工作。后来因为触犯法令被免职,继而丙吉回到州部担任从事。武帝末年,巫蛊案骤起(征和二年,公元前91年),丙吉因为有在廷尉署右监任职的经历,被召回廷尉署,奉诏管理关押巫蛊案犯的郡邸狱。当时宣帝刚刚出生,仅有几个月大,仍在襁褓中,即以皇曾孙身份,牵连进巫蛊案中,被关押在郡邸狱,丙吉看到这样幼小的婴儿也被关押在狱中,非常可怜。内心清楚太子无辜,更加同情这个孩子。丙吉在狱中选择谨慎、敦厚的女囚,让她们乳养皇曾孙,还挑选干燥、闲适的狱舍,供她们居住。丙吉管理巫蛊案监狱,长达几年时间,巫蛊案仍然没有结案。到了后元二年(公元前87年),武帝病情加重,在长杨宫、五莋宫之间往来,休养身体,有望气者说,长安的郡邸狱中有天子气,于是,武帝派出使者,将中都官按照诏令羁押在郡邸狱的案犯逐一登记,诏命使者前往郡邸狱,将狱中的案犯,无论轻重,一律诛杀。宫内的谒者令郭穰,连夜赶到郡邸狱,执行诏命,丙吉关闭狱门,拒绝放郭穰进来,丙吉说:“皇曾孙在里面。他人无辜而死尚不可以,更何况是皇曾孙!”双方一直对峙到天亮,郭穰终于没有进入郡邸狱,郭穰回去后报告,弹劾丙吉。武帝听到皇曾孙后,有所省悟,说:“这是天命啊。”随即大赦天下。郡邸狱中所有关押的犯人,因为丙吉的坚持,而得以活命,其恩德流布于四方。后来皇曾孙生病,几次危在旦夕,每次丙吉都会指使乳母,问医问药,对待皇曾孙可谓是恩重如山,丙吉还以自己的俸禄,为皇曾孙添衣加食。
再后来丙吉担任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军市令,又升任为大将军霍光幕府中的长史,受到霍光的重视,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兼任宫中给事。昭帝去世后,没有子嗣,大将军霍光派丙吉等人迎接昌邑王刘贺,继承皇位。刘贺刚继位就由于淫乱而被废黜,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,以及宫中的大臣们商议,再立皇位继承人,但是迟迟定不下来,丙吉写信向霍光建议:“将军侍奉孝武皇帝,受托孤之重,负有天下重任,孝昭皇帝过早去世,没有儿子,海内为此事而忧虑,都盼望着能够早日定下继承人。在为昭帝发丧时,将军以大义为重,选择了皇位继承人,奈何所立非人,将军又以大义废之,这件事天下人都认为将军做得对。当今社稷宗庙百姓性命全在将军一人身上。从群臣的议论中,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的谈话,诸侯国中的王室成员,有资格继承皇位的,还没有听说。武帝生前留下过遗诏,收养居住在外祖母家中的皇曾孙,名字叫做刘病已,由掖廷来扶养,我以前在郡邸狱时,皇曾孙的年龄还很小,至今应该有十八、九岁,我听说皇曾孙在研读五经,聪明好学,行为安静,操守平和。大将军可以考虑,还可以用蓍草龟甲占卜,看一下祥瑞,如不便使其尊贵,可先接入宫中侍奉太后,令天下人知晓,而后再做出决定,天下幸甚。”霍光看了信后,遂决定迎立皇曾孙,霍光派丙吉和宗正刘德将皇曾孙接到掖廷。宣帝于是继位,赐丙吉关内侯爵。
丙吉为人忠厚,不矜其功。皇曾孙长大成人后,一直到坐上皇帝的位置,丙吉为宣帝幼年时所做的一切,从来没有对人谈起过,因此朝廷上下,很长时间也不知道丙吉曾经对宣帝有恩。地节三年(公元前67年),宣帝要立皇太子,丙吉担任太子太傅,几个月后,丙吉改任为御史大夫。霍禹谋反,霍氏家族随后遭到灭族,宣帝开始亲理朝政,了解尚书省的奏事。当时,掖廷有一位名叫则的宫婢让丈夫上书,说自己在宣帝年幼时,对宣帝有旧恩。宣帝下旨,让掖庭令了解事情经过,这位名叫则的宫婢说,此事御史大夫丙吉可以佐证。掖庭令将宫婢带到御史大夫府来见丙吉。丙吉看到这位宫婢,对她说:“你在郡邸狱中照看皇曾孙,由于不谨慎曾经出过差错,还遭到过鞭笞,这哪里是有功?真正照看皇曾孙有功的,是渭城的胡组和淮阳县人郭徵卿。”然后丙吉向宣帝上奏,陈述胡组等人当年抚养宣帝是如何地辛苦(至此,宣帝才知道当年在狱中的遭遇)。宣帝于是颁下诏书让丙吉寻找胡组、郭徵卿,得知二人均已经去世,还有家人、子孙在。宣帝厚赏恩人,同时赦免宫婢则为庶人,赐钱十万。宣帝召见丙吉,详细了解幼年时在狱中的情况,才知道自己得以存活的恩人就在身边,而自己竟然这么多年茫然不知。宣帝大为感动,制诏书予丞相:“朕在微眇时,御史大夫丙吉对朕有活命之恩,其功德茂盛。《诗经》中讲:无德不报(有德必报)。封丙吉为博阳侯,食邑一千三百户。”临到封赏时,丙吉患病,宣帝让人将印绶系带绑在丙吉身上,意为丙吉祛病消灾。宣帝担心丙吉从此会一病不起,太子太傅夏侯胜说:“丙吉不会死的。我听说有阴德者,必享天寿,福及子孙。今天丙吉还没有享尽皇帝的厚恩就患病,这个病不会是死症。”丙吉后来果然痊愈。丙吉病好之后上书辞谢,说自己不应该虚名受赏。宣帝回信说:“朕封君,不是虚名啊,君现在拒绝封赏,是在显示朕的不德。现在国家没有什么大事,君要养好精神,免除思虑,注意医药,保持健康。”又过了五年,丙吉代替魏相担任丞相。
丙吉出身于监狱小吏,此后学习过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,深明大义。等到做了丞相,崇尚仁慈、宽厚,喜欢礼让。如果丞相府中属下的掾、史有了过错,不称职,丙吉就会让他们在家中休长假,始终不愿意对他们加以惩罚。有人劝丙吉:“君侯作为丞相,那些奸臣滑吏,以权谋私,君侯为什么不惩治他们。”丙吉说:“以我三公之尊,去惩治一位小吏,实在是感到惭愧。”后来的丞相,向丙吉学习,三公府中,不惩治小吏,从丙吉开始。
对待丞相府中属下的掾、史,丙吉总是为他们讲好话,遮掩过失。丙吉有一位驾车的驭吏好喝酒,平时生活不检点,有一次驾车载丙吉外出,喝醉酒,呕吐在丞相的车上,丞相的下属官员西曹主吏,告诉丙吉要惩办这位驭吏,丙吉说:“他也就是因为喝醉酒误事,丞相府现在把一个驭吏赶走,将来此人还能在何处安身?请西曹饶恕他这一次,他不过就是把丞相的车垫子搞脏了而已。”最终还是没有赶走这位驭吏。这位驭吏来自于边郡,了解边塞的一些情况,有紧急情况时,边塞会派出快马向朝廷报告。有一次外出,驭吏碰巧看见一名骑兵背着公文袋飞驰而来,驭吏知道这一定是边塞有了紧急公文到来,这位驭吏跟随着这名骑兵来到公车府探听消息,知道匈奴入侵云中郡、代郡,驭吏马上回来向丙吉报告,并建议说:“匈奴入侵边郡,有些两千石的官员会因为年老、有病而不能胜任职务,需要事先预做准备。”丙吉同意他的见解,召东曹查验边郡太守、郡吏的人事档案,对边郡的人事做到心中有数。不久宣帝召丞相、御史大夫,了解匈奴入侵边郡的官员情况,丙吉有问必答。而御史大夫惶急中,竟不知该如何应对,受到宣帝的责备。丙吉被认为是重视边防,恪尽职守,掌握情况的官员。对此,丙吉长叹道:“人都有长处,才能有所不同,各有所长,如果我事先没有从驭吏那里了解到边郡的情况,何以谈得上劬劳勤勉?”属下的掾、史更认为丙吉是一位贤相。
丙吉有一次外出,碰见一群人在为清道而争斗,有死伤者躺在路上,丙吉从旁边经过,不闻不问,随行的掾、史感觉奇怪,又向前走了一段路,碰见有人赶牛,牛喘着气,吐出舌头。丙吉停下车来,让骑吏去问赶牛人,“赶牛走了几里路?”掾、史顿时觉得丞相前后失据,有的甚至话中带刺。丙吉说:“百姓斗殴,有伤亡,是长安令、京兆尹管辖内的事务,自会有人前去制止、追捕,丞相府每年检查工作时,按照他们的工作成绩,实施赏罚。宰相不亲临小事,路上遇到的情况,不是宰相应该过问的。现在是春天季节,太阳没有那么强烈,天气不应该炎热,我恐怕牛走的不远,因为暑热而喘息,担心的是时气不调,对农事会有影响。三公之位主要是调和阴阳,了解四季的变化,这是我职责中需要考虑的问题,所以询问。”掾、史听了丙吉的一番话,都很钦佩,知道丙吉是一位抓大事的人。
宣帝五凤三年(公元前55年)春天,丙吉患病,病情加重。宣帝亲自到家中来探视,说:“君如果病有不测,谁可以代替君的职位?”丙吉辞谢道:“朝廷各位大臣的能力,陛下最清楚,臣没有什么可建议的。”宣帝一定要丙吉提出建议,丙吉顿首道:“西河太守杜延年熟悉法律,熟悉汉代以来前朝的诸多政事,做九卿有十多年时间,现在郡里担任太守,有政绩。廷尉于定国断案、执法公正,违法者经于定国判案,伏法认罪,不会认为冤枉。太仆陈万年孝顺后母,行为举止,敦厚善良。这三人的能力都在臣的上面,推荐给陛下加以考查。”宣帝肯定了丙吉推荐的这三个人。丙吉去世后,御史大夫黄霸担任丞相,宣帝征调西河郡太守杜延年担任御史大夫,杜延年此时已经年老,请求退休(乞骸骨),因病而免职。由廷尉于定国代替,担任御史大夫。黄霸去世后,于定国接任丞相,太仆陈万年代替于定国担任御史大夫,这几个人在任上都很称职,宣帝称赞丙吉了解人,善于举荐人。
丙吉去世后,谥号为定侯。儿子丙显继承爵位,宣帝甘露年间(公元前53-前50年)因为犯罪,被削去侯爵,降为关内侯,官至卫尉、太仆。丙显年少时担任诸曹,曾经跟随着皇帝祭祀高庙,祭祀前展示牲具,丙显未斋沐,出来取祭服穿戴。丞相丙吉听说此事后大怒,对夫人讲:“祭祀高庙是件大事,丙显这样不慎重,不恭敬,早晚我们家丢掉爵位的就是这个丙显。”夫人为儿子反复讲好话,此事才罢休。丙吉的次子丙禹担任水衡都尉,小儿子丙高担任中垒校尉。
在元帝朝,长安有位名叫尊的下级军官上书说:“臣年轻时担任郡邸狱中的小吏,曾经在郡邸狱中见到过孝宣皇帝(皇曾孙)。当时监狱负责人丙吉看见皇曾孙如此幼小,横遭无辜,丙吉仁心触动,涕泣恻隐,挑选女囚徒胡组抚养皇曾孙,丙吉常在身边照顾。我当时白天也曾经在庭上照顾。后来武帝诏命,要诛杀钦犯,丙吉不惧严刑峻法,挺身而出将使臣阻挡在监狱门外。而后武帝大赦天下,丙吉告诉郡邸守丞随如,皇曾孙不应该再留在监狱中,同时让随如送文书给京兆尹,让胡组抱着皇曾孙与随如一起到京兆尹那里去,京兆尹不敢接受,又送了回来。胡组刑满释放,要回家去,皇曾孙眷恋乳母,丙吉拿出自己的俸禄请胡组留下来,继续照看皇曾孙,还请了另一名女犯郭徵卿与胡组一起照看了几个月,等到郭徵卿熟悉以后,才让胡组回家,再后来,少内、啬夫两名官员对丙吉讲:监狱内没有供养皇曾孙的费用。丙吉就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食品、米、肉扶养皇曾孙。丙吉如果有病,不能够亲自照顾,就让臣尊代替他看视皇曾孙,还特别嘱咐臣,要留意卧具是否潮湿。督促胡组、郭徵卿,不得托故擅自离开皇曾孙,防止无人照看,特别留意幼儿适口的食物。托庇皇天护佑,皇曾孙得以脱离厄运,丙吉所做的一切真可谓是功德无量。丙吉当时怎么可能知道皇曾孙能够继承帝位,今天可以得到回报!丙吉只是君子仁慈,做人善良罢了。古代有介子推割肉存君的故事,但不能与丙吉为宣帝幼年时所做的一切相比。孝宣皇帝在世时,臣曾经上书讲述过这些事,上书到了丙吉手中,丙吉谦虚,不让宣传,删去臣讲述的这些事情,只是强调胡组、郭徵卿如何照看皇曾孙。胡组、郭徵卿后来得到赐钱、赐田、赐宅第的赏赐,丙吉受封为博阳侯。臣虽然不能与胡组、郭徵卿当年为皇曾孙所做的一切相比。但臣现在年老贫病,命在旦夕,如果再不告诉世人,恐怕有功之人,将会从此湮没。丙吉的儿子丙显犯罪,被褫夺侯爵,降为关内侯,臣认为,应该恢复丙显的爵位,以报答丙显先人的功德。”在此之前,丙显曾经担任太仆十余年,与其他官员勾结,为家中牟利,家中藏有赃款千余万,名叫昌的司吏校尉负责查办此案,认为罪行严重,奏请逮捕。元帝说,“前丞相丙吉对先帝有旧恩,朕不忍心将这件事情做得太绝。”只免去丙显的官职,削去食邑四百户,再后来丙显又重新担任城门校尉。丙显去世后,儿子丙昌继承关内侯爵。
在成帝朝,恢复因故撤消爵位,原来功臣后代的封爵,因为丙吉对宣帝的旧恩最重,成帝鸿嘉元年(公元前20年),成帝下诏予丞相、御史大夫,说:“朕听说褒奖有功德的人,应该让他的后世继承已经断绝的爵位,继续奉祀先人的宗庙祭祀,以开辟广招圣贤之路。去世的博阳侯丙吉有旧恩于宣帝,因功而受封,现在断绝了祭祀,朕甚为痛惜。报恩之举应该惠及子孙,这是古今通义,封丙吉的孙子中郎将关内侯丙昌为博阳侯,以奉祀丙吉的宗庙。”在封国断绝三十二年后,丙昌重新继承丙吉的博阳侯爵位。丙昌去世后传给儿子,再传至孙子,王莽篡汉后封国断绝。
赞辞如下:古代起名,从象形考虑,远的取物象,近的取自身。因此《尚书》中讲,君为元首,臣为股肱,明确为一体,相辅相成。所以君臣配合,古今常道,可谓是自然之势。近观汉代,高祖开基,萧、曹为冠,孝宣中兴,丙、魏有声。在当时,陟黜有序,朝中的官员们,都能够恪尽职守,公、卿们大多数都很称职,海内提倡礼让。观察大臣们的行事为人,岂能够仅以虚名来看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