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宣皇帝有五个儿子。许皇后生孝元帝,张婕妤生淮阳宪王刘钦,卫婕妤生楚孝王刘嚣,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刘宇,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刘竟。
淮阳宪王刘钦,宣帝元康三年(公元前63年)被立为诸侯王,母亲张婕妤在当时得宠于宣帝。霍皇后被废之后,宣帝有立张婕妤为皇后的打算。考虑了很久,因为有霍氏妄图谋害太子的教训,最后还是决定挑选后宫中没有生育过儿子、而又为人谨慎的嫔妃,元帝立了长陵县人王婕妤为皇后,让她要像母亲一样抚育皇太子,皇后并不受宣帝的宠幸,也很少能够在宫中看到宣帝,只有张婕妤最受宣帝的宠幸。宪王刘钦长大以后,喜欢阅读经书,学习法律,显示出聪明才智,很有才能,宣帝也很喜欢宪王刘钦。太子刘奭宽厚、仁慈,喜欢儒术,宣帝为此多次嗟叹,说自己喜欢宪王,宣帝曾经说:“这才像我的儿子!”又有了立张婕妤生的儿子宪王刘钦为太子的想法,然而一想到太子是在民间所生,是在自己当年最卑微的时候出生,宣帝从小又受到许家人的很多照顾,继位以后太子的母亲许后,被霍氏谋害而死,太子一出生,即失去母亲,所以宣帝始终下不了决心。时间久了,宣帝看准了已故丞相韦贤的儿子韦玄成,韦玄成曾经佯装疯癫,为的是将父亲传下来的爵位让予哥哥,又通晓经书,行为高尚,在朝中受到群臣赞誉。宣帝于是召韦玄成,任命韦玄成为淮阳国中尉,让韦玄成辅导宪王刘钦,学会谦让,至此太子的位置才稳定下来。宣帝驾崩后,元帝继位,宪王回到淮阳封国。
当时张婕妤已经去世,宪王还有外祖母,舅舅张博兄弟三人,他们每年要到淮阳国来看望亲人,接受淮阳王刘钦的赏赐。淮阳王刘钦后来上书:请求将自己的外戚张氏迁往淮阳国居住,张博上书:愿意留下来看守祖宗的坟墓,没有迁去。淮阳王刘钦心中为此对张博不满。再后来张博到淮阳国来,淮阳王赏赐的东西就少了。张博说:“我欠下几百万债务,请求大王多赏赐一些。”淮阳王没有答应。张博回去后,让弟弟张光恐吓淮阳王,说刘钦对待外祖母不好,张博要向皇帝上书,请求接回母亲。淮阳王只得派人,为张博带去五十斤黄金。张博这才高兴,写书信道谢,还用极尽肉麻的话谄媚淮阳王,张博说:“当今朝中没有贤臣,灾害多次显现,令人寒心。百姓都盼望着大王,大王为什么还怡然自得,不到长安来朝见皇帝,辅助朝廷呢?”同时张博的弟弟张光也多次劝说淮阳王听从张博的建议,又说自己在京师中可以游说当朝权贵,为大王朝见皇上求情,淮阳王刘钦不为所动。
再后来张光要去长安,向淮阳王刘钦辞行,对刘钦说:“愿意尽绵薄之力,与张博一起为大王入朝觐见皇帝求情。大王来到长安后,可以与平阳侯王凤联系。”张光得到淮阳王愿意入长安朝见皇帝的许诺,即刻快马让人告诉张博。张博知道了淮阳王的意向,又再次给淮阳王写信,说:“张博幸得以成为大王的亲戚,多次向大王献上愚策,没有受到重视。此前臣向北游历燕赵,想在沿途郡、诸侯国中访求隐士,听说齐国有一位驷先生,专门研究《司马兵法》,可谓是大将之材,张博见到了这位驷先生,向他询问三皇五帝治国的经验,此人真可谓是奇才,绝非世俗之辈可比。而今边境骚动,天下不安,看来非此人不能安定天下。又听说北海郡有贤者出现,显示出几代人都难以超越的才能,只是不愿意出世。如果能够得到此二人,推荐给朝廷,功劳不小。张博愿意飞驰长安,向朝廷奏报,只是身上带的钱很少,不能与朝廷中的显臣取得联系。赵王派谒者带着牛酒,还有三十斤黄金慰劳臣张博,张博不敢接受;赵王又派人来,说要娶臣的女儿,送上二百斤聘金,臣张博又没有答应。恰好接到张光的信,说大王已经派张光到长安来,与臣一起同心协力,为大王到长安来朝见皇上,铺平道路。臣原来以为大王已经放弃此事,没有料到大王还会回心转意,给臣这个面子,臣愿意杀身报德。朝见皇帝的事情,臣一定会尽力去做!大王只须吩咐一声,即使赴汤蹈火,臣也在所不辞,这是商汤、夏禹得以成功的机会。驷先生道术高明,什么样的书籍都有,不知大王有何爱好,愿意奉上。”淮阳王刘钦得到这样的书信,很高兴,给张博回信说:“子高(张博的字)心存思念,有侧隐之心,对本王怀有忠诚,我愿意采纳你的意见,与你商讨事情,我虽然不够聪明,也能明白你的诚意!这次派官员为你偿还上次提出的二百万债务。”
在当时,张博的女婿京房因为通晓《易经》,正在受到元帝的信任,多次在宫中被元帝召见问话。京房以为受到了石显、五鹿充宗的排挤,为元帝献上的谏言得不到重视,多次与张博谈起此事。张博也常想在淮阳王面前夸耀,就把京房预言的灾异,以及在宫中与元帝谈话的内容记录下来,寄给淮阳王看,以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有根据的欺骗淮阳王刘钦。张博说:“臣张博亲眼看到中书令石显在为大王朝见的事情,做出安排,已经许诺给石显五百斤黄金。圣贤做事情,只考虑成功,不在乎花多少钱。在上古时,大禹治理洪水,百姓疲惫不堪,但是在大功告成后,万世享受着治河带来的利益。最近听说陛下年龄不到四十,齿发已经脱落,太子年纪还小,朝中的佞臣当道,阴阳不调,百姓因为疾疫,已经有很多人死亡,即使发生洪水灾害,也不过如此。大王如果要挽救时局,像上古时的帝王一样,怎么可以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?臣张博已经与大儒,以及有学问的人,为大王的事情讨论过,在方便的时候,大臣们会上奏朝廷,陈述意见,消除灾害,大王一旦到长安来朝见皇帝,也要陈述意见,上奏谈论得失,皇上一定会很高兴。事成功立,大王即有了周公、召公的美誉,到那时奸臣将会狼狈逃窜,公卿佩服,大王的功绩也会流芳万世,当年梁王、赵王的恩宠也会落在大王身上,外戚也将会因此而富贵,到那时臣张博就不会再请求大王救济啦。”淮阳王刘钦听了这番话,喜出望外,回答张博的书信,说:“此前皇帝有诏命,禁止诸侯王到长安来朝见皇帝,寡人为此而伤感,不知如何是好。子高素有颜回、冉耕的才能,臧武的智慧,子贡的口才,卞庄子的勇敢,兼有这四种本领,世上少有,既然已经开了头,就把这件事情做成功。为本王请求到长安来朝见皇帝,这其实也是一件义事,不在乎花多少钱!”张博回信,说:“臣已经答应了石显,就用大王给的这笔钱,做成此事。”淮阳王刘钦又给了张博五百斤金子。
此时京房从朝中外放,担任郡太守,不在元帝的身边,石显遂将京房与张博勾结的事情报告元帝,说京房将宫中的谈话随意外泄,张博兄弟欺骗诸侯王,诽谤朝廷,狡猾不道,朝廷随后将京房和张博逮捕下狱。有关部门奏请逮捕淮阳王刘钦,元帝不忍心对兄弟用刑,派谏议大夫王骏送交赐予刘钦的玺书,玺书中说:“皇帝问候淮阳王。有关部门上奏,弹劾大王,大王的舅舅张博多次与大王书信来往,诽谤朝廷,诬蔑天子,褒举诸侯王,妄称周公、商汤,以此来蛊惑大王,所谈的内容邪恶,悖逆无道。大王不予以检举,还多次资助金钱,书信来往,犯下不赦的重罪,朕恻隐,不愿意听到弹劾大王的奏言,为大王做出这样的事情,深感痛心。经查实这件事情的起因,来自于张博,大王只是受了蒙蔽,不能与张博一样治罪,朕已经下诏有关部门,不再追究大王的责任,派谏议大夫王骏晓谕朕的意思。《诗经》中讲:‘守住自己的位置,做一个正直的人。’希望大王勉之!”
王骏进一步劝导淮阳王刘钦,说:“礼制已经为诸侯王朝见皇帝做出规定,要求诸侯王要一心一德,辅佐天子。大王不是也学过《诗经》吗?《诗经》中说:‘封在鲁国为侯,作为周室藩臣。’而今大王的舅舅张博与大王书信来往,信中所谈的内容悖逆。大王也得到过诏书、策书的教导,熟悉经术,知道诸侯王不能随意走出封国边界。天子普施恩惠,圣德遍于朝野,大王却听信张博的谰言,还送予张博大量的金钱,与张博书信来往,这是对皇上不忠。按照旧例,诸侯王如果得罪朝廷,无论是罪轻罪重,即使不被杀头,也要遭到流放,或者受到撤销封国的惩罚,没有人能够逃脱。这次皇上赦免大王的罪过,又哀怜大王迷入歧途,被张博所迷惑,赐予大王玺书,还派遣谏议大夫来向大王晓谕旨意,这种恩德,真地是宽宏无量!张博等人罪大恶极,朝中的大臣一致声讨,按照王法,不能赦免罪行。从今以后,大王不要再为张博的事情烦恼,一定要与张博划清界线。《春秋》大义,诸侯王犯了罪,能够改过自新,比什么都重要。《易经》中说:‘用白茅祭祀,不算过错。’是强调诸侯王要走正路,改过自新,努力辅佐皇上,才会免受惩罚。大王一定要谨慎,留意,深刻反省此次教训,改变态度,弥补过失,对得起皇上的圣德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永保富贵,社稷才会安稳。”
淮阳王刘钦免冠叩头,谢道:“作为藩国,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,罪大恶极,陛下不忍处罚,还施以厚恩,派使者前来晓谕守护藩国的道理。想到张博的罪恶,的确是应该受到惩罚。臣刘钦愿意改邪归正,按照诏书的教导。顿首死罪。”
京房和张博兄弟三人被杀头示众,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。成帝继位后,因为淮阳王刘钦是成帝的叔父,受到尊敬,与其它藩国待遇不同。淮阳王刘钦又再次上书,为舅舅张博的事情说情,说他们受了石显等人的陷害,还为张博的家属求情,希望他们能够返回内地。丞相、御史大夫弹劾刘钦:“刘钦此前与张博书信来往,做了诸侯王不应该做的事情,已经得到了皇上的恩赏,不再追究责任,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大赦令以前。刘钦不知悔改,还要申诉,自以为有理,失去藩臣的体统,大不敬。”成帝加恩,允许淮阳王刘钦将流放在边郡的亲属接回来。
淮阳王刘钦在王位三十六年后去世。儿子文王刘玄继承王位,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。儿子刘璌继承王位,王莽篡汉后,封国断绝。
楚孝王刘嚣,宣帝甘露二年(公元前52年)被立为定陶王,甘露三年改立为楚王。成帝河平年间(公元前28-前25年),刘嚣入长安来朝见皇帝,当时刘嚣患有疾病,成帝可怜叔叔,下诏说:“人们常说‘天地间,人为贵,人的善行,莫大于孝行。’楚王刘嚣一向孝顺仁慈,在封国二十几年,没有听说过犯有错误,朕很欣赏,现在却遭到厄运,患上恶疾,令人痛心,《论语》中讲:‘唉,这是命吗,斯人竟患有这样的恶疾!’朕心中很难过。楚王的品行这么好,没有让人非议的地方,对于封国的诸侯王,还应该怎样勉励呢。《尚书》中不是讲吗?‘褒扬有德,以彰显善行。’现在是王朝的正月,诏令刘嚣和他的一个儿子,到长安来朝见皇帝,将广戚县四千三百户,封予刘嚣的儿子刘勋为广戚侯。”第二年,刘嚣去世。儿子怀王刘文继承王位,一年后去世,没有儿子,撤销封国。第二年,成帝再次立刘文的弟弟平陆侯刘衍为楚王,这是楚思王。二十一年后去世,儿子刘纡继承王位,王莽篡汉后,封国断绝。
在当时,成帝同时立楚王刘纡的弟弟刘景为定陶王。广戚侯刘勋去世后,谥号为炀侯,儿子刘显继承爵位。平帝驾崩(公元5年),没有儿子,王莽立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为孺子,作为平帝的皇位继承人。而后王莽篡汉,封刘婴为定安公。民众起义,杀了王莽;在更始年间(公元25-55年)刘婴仍然住在长安,平陵县人方望等人懂得天文,认为更始帝一定会败亡,刘婴应该作为汉朝继承人,于是起兵将刘婴劫持到临泾县,拥立刘婴为天子。更始帝派出丞相李松打败叛军,杀了刘婴。
东平思王刘宇,宣帝甘露二年(公元前52年)被立为诸侯王。元帝继位后,刘宇回到封国。长大成人后,因为与奸人勾结,触犯国法,元帝认为刘宇是自己的弟弟,赦免了刘宇的罪行,东平国太傅和国相因为没有尽到责任,因此而获罪,受到惩罚。
过了很久,刘宇服侍自己的母亲王太后,与母亲的关系很僵,太后向朝廷上书讲了此事,奏请让自己到宣帝的陵寝地杜陵县,为宣帝守护陵园。元帝于是派出太中大夫张子蟜捧着玺书,到东平国晓谕刘宇,玺书中说:“皇帝问候东平王。人们都说尊敬亲人,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,尊敬尊贵的人,没有比忠诚更为重要,诸侯王应该不骄不躁,才能够奉行孝道,谨慎处世,辅佐天子,然后才能够永保富贵,永享社稷太平。朕听说大王不懂得品行修养,王宫内出现不和,世上有很多的流言蜚语,宫内常传出毁誉之声,朕为此而忧虑,为大王担心。《诗经》中不是说过吗?‘思念祖宗,修养品德,尊奉天命,自求多福。’朕认为大王年轻气盛,忽略了道德修养,心有旁骛,不能够接受忠言劝告,此次派出太中大夫张子蟜向大王宣喻朕的意思。孔子说:‘知错不改,错上加错。’希望大王能够深思,不要辜负朕的心意。”
元帝又以玺书形式,赐予王太后诏书,诏书中说:“皇帝派诸吏宦者令问候东平王太后。对你们母子不合,朕已经有所耳闻,太后要多加体谅。家庭的福气、祥和,没有比的上家庭和睦,家庭的祸患、灾变,多来自于家庭不能和睦。东平王已经离开繦褓,长大成人,是南面为王的诸侯王,东平王年轻气盛,血气方刚,涉世不深,加上性情孤傲,忽视臣下。对于母亲,又不同于其他人,儿子的表现,不失去礼节,只有圣人才能做到!《论语》中讲:‘父为子隐,道理就在这里。’太后是位明白人,对此不必介意。家庭之内,母子之间,同呼吸,共命运,是骨肉亲情,要格外加以重视!不能马虎!在上古时,周公告诫伯禽,说:‘过去的熟人,没有大的错误,就不要轻易地抛弃,对于任何人,都不能求全责备。’一位过去的朋友,尚能够隐忍他的过失,更何况是太后的亲生骨肉!我已经派出使者晓谕东平王,东平王也已经后悔,认识到错误,太后要放宽心胸,原谅儿子,东平王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为非作歹。太后要多加餐,不要为此事再烦恼,爱惜身体。”
刘宇很惭愧,通过使者向元帝谢罪,表示愿意洗心革面。元帝又以诏书形式,批评东平国太傅和国相,说:“人性中有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种品德,年龄稍大一些,耳目就会受到各种欲望的影响,五常会逐渐地消磨掉,邪心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,情欲扰乱本性,见利而忘义,这样的人,不丧失国家,是不可能的。东平王年轻气盛,血气方刚,得到老师的教诲,时间不长,阅历也浅,从今以后,不是《五经》中的正术,如果有人以游猎非礼的邪念,来诱导东平王,将予以严惩。”
刘宇在王位二十年,元帝驾崩。刘宇对中谒者信等人说:“朝廷中的大臣现在均在议论,继位的天子年少体弱,担心不能够治理天下,我懂得制度、法律,他们建议由我来辅佐天子。我看到尚书日夜操劳,假若让我来做这些事情,恐怕也难以胜任。今年夏天炎热,皇上年少,服丧期间担心没有合适的住处,我差点坐了这样的位置!”等到元帝下棺,刘宇哭了三次,而后就开始饮酒吃肉,将妻妾留在身边。原来刘宇宠幸的姬妾朐臑,已经被刘宇抛弃,多次叹息抱怨。刘宇知道后,将朐臑贬为家人子,在永巷中扫除,还鞭打朐臑。朐臑暗地里向皇帝上书,告发刘宇,还让家人告发。刘宇发现后,绞杀了朐臑。朝廷有关部门奏请逮捕刘宇,成帝下诏,削去樊县、亢父县两个县。又过了三年,成帝诏令有关部门,说:“人们常说,对待亲人要亲,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。此前东平王有过错,有关部门奏请废黜东平王的王位,朕不忍心。又奏请削去东平王的封地,朕不敢再坚持。想到东平王是朕的叔叔,不能忘却。而今听说东平王已经改过自新,正在钻研经术,亲近有道德的贤者,没有再发生过违法的事情,朕甚为嘉赏。古人不是常讲吗?朝错夕改,还是君子。重新恢复此前削去的东平王的两个县。”
再后来东平王刘宇到长安来,朝见皇帝,上书请求诸子百家的书籍,还有太史公的《史记》,成帝就此事诏问大将军王凤,王凤回答:“臣听说诸侯王来到京师朝见皇帝,考订文章,纠正制度,不合乎礼仪的话不说。这次东平王来朝见皇帝,考虑事情不谨慎,不是谨守制度,却向朝廷索要书籍,这不是诸侯王应该做的事情。诸子百家的书籍,有些不符合经学思想,有些与圣人的观点相冲突,还有的是谈论鬼神,宣传怪异的东西;太史公的《史记》,有关于纵横诈谋的内容,有汉朝建国初期谋臣的谋略,还有天文灾异,国家的险要地形。这些都不适合诸侯王阅读,不能给他。不给他的理由也可以这样说:‘《五经》是圣人写的,万事均包括在其中。大王喜欢研究经学,诸侯国的太傅、国相都是儒生,早晚可以向他们请教,足以帮助大王修身。那些小的道术破坏道义,会使人误入歧途,难以自拔,没有必要留意这些。只要有益于大王对于经学的研究,皇帝不会因为爱惜,而不给予大王。’”王凤谈了意见后,成帝果然按照王凤的话告诉东平王,没有给予他想要的书籍。
东平王刘宇在王位三十二年,去世,儿子炀王刘云继承王位。在哀帝朝,无盐县有一座危山上的地面隆起,上面长满草,像驰道一样,还有瓠山上的石头转动,站立起来。刘云还有其他人,来到这些地方祭祀,并在宫中矗立起一块与瓠山一样的石头,用黄菩草扎成一个神位,在旁边祷告,念念有词。建平三年,息夫躬、孙宠等人通过幸臣董贤告发此事。在当时,哀帝有病,对于这种事情非常厌恶,将此案交予有关部门惩治,朝廷随即逮捕了刘云、东平国王后,投入监狱审问,他们招供承认,曾经让巫师傅恭、婢女合欢等人祭祀石头,诅咒皇上,为刘云登上皇位祷告。刘云还与懂得灾异的高尚等人遥指星宿,诅咒哀帝得病,不能痊愈,这样刘云就可以获得天下。当年曾经有石头耸立,宣帝继位的事情随后发生。有关部门奏请杀掉刘云,哀帝下诏,将刘云废黜王位,流放到房陵县。刘云自杀,尸首被示众。刘云在位十七年,撤销封国。
平帝元始元年(公元1年),王莽要将哀帝朝的决定全部颠倒过来,奏请太皇太后王政君,立东平炀王刘云的太子刘开明为东平王,又立东平思王刘宇的孙子刘成都为中山王。刘开明在王位三年后去世,没有儿子。又立刘开明的哥哥严乡侯刘信的儿子刘匡为东平王,作为刘开明的继承人。王莽在朝中执掌朝政,东郡太守翟义与严乡侯刘信密谋举兵,企图杀掉王莽,拥立刘信为天子。兵败,两人被王莽诛杀。
中山哀王刘竟,元帝初元二年(公元前47年)被立为清河王。初元三年,又改立为中山王,因为年纪幼小,没有去封国。元帝建昭四年(公元前35年),刘竟在长安的官邸去世,葬在杜陵(宣帝的陵寝)县,没有留下后代,撤销封国,王太后回到戎氏娘家。
孝元皇帝有三个儿子。王皇后生下孝成帝,傅昭仪生下定陶恭王刘康,冯昭仪生下中山孝王刘兴。
定陶恭王刘康,元帝永光三年(公元前41年)被立为济阳王。在济阳王位上八年(建昭五年,公元前34年),又改立为山阳王。在山阳王位上八年(河平二年,公元前27年),又改立为定陶王。定陶恭王在年少时,很受元帝的喜爱,长大成人后,多才多艺,懂得音乐,元帝很器重。母亲傅昭仪又受到元帝的宠幸,因此几乎取代皇后和太子刘骜(详情记载在《元后传》和《史丹传》中)。
成帝继位后,遵照先帝的意思,厚待定陶恭王刘康,超过其它诸侯王。定陶恭王刘康在王位十九年,去世,定陶恭王的儿子刘欣继位。刘欣在定陶王位上第十五年,成帝由于没有儿子,征定陶王刘欣入皇宫,立为皇太子(绥和元年,公元前8年)。成帝让太子刘欣继承大宗,不能再顾及生父,又立了楚思王刘衍的儿子刘景为定陶王,奉祀定陶恭王的宗庙。成帝驾崩后,太子刘欣继位(绥和二年,公元前7年),这是孝哀帝。继位二年后,哀帝刘欣追尊自己的父亲定陶恭王为恭皇,在京师设置寝庙,重新排出昭穆次序,祭祀的仪式与孝元帝一样。又改立定陶王刘景为信都王。
中山孝王刘兴,元帝建昭二年(公元前37年)被立为信都王。在位十四年,又改立为中山王。成帝在议立太子时,御史大夫孔光认为,在《尚书》中,曾经记载有殷代的继承制度,哥哥去世,弟弟也可以作为继承人,中山王刘兴是元帝的儿子,可以继承皇位。成帝认为中山王刘兴才能不够,又是自己的兄弟,死后灵位入祖庙,不能派出昭穆次序,外戚王氏和赵昭仪都赞成立定陶王(哀帝刘欣)为太子,因此立了定陶王刘欣。为此,成帝封了中山孝王的舅舅冯参为宜乡侯,加封中山孝王刘兴一万户,以安慰中山孝王。中山孝王刘兴在王位三十年,去世,儿子刘衎继承王位。七年后,哀帝驾崩(公元前1年),没有留下儿子,朝廷征中山王刘衎入皇宫继位,这是平帝。太皇太后以皇帝是成帝的大宗继承人,因此又立了东平思王刘宇的孙子,桃乡顷侯的儿子刘成都为中山王,奉祀中山孝王刘兴的宗庙。王莽篡汉后封国断绝。
赞辞如下:在元帝朝,汉朝拥有广阔的天下,在位的皇帝却后嗣乏人,从成帝起,竟然三代皇帝没有儿孙,岂非天意!淮阳宪王刘钦,是当时诸侯王中最聪明的,受到张博的引诱,几乎走上斜路。《诗经》中说:“贪婪的人,是害群之马。”古今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