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书

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,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,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。《汉书》通过纪、表、志、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,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。全书包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,共八十万字。《汉书》以史料丰富、文赡事详、博学洽闻而著称,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,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特别是《十志》的撰写,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。
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

鲁隐公三年(公元前720年),“二月己巳,天上出现日食。”《榖梁传》中记载,说日食而不说朔日,这一天其实是晦日,天上出现日食。《公羊传》中记载,日食二天。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戎族在楚丘擒获周天子的使臣凡伯,郑国掳获鲁隐公,而后灭掉戴国。卫国、鲁国、宋国此后相继发生弑杀国君的事件。在研究《左传》时,刘歆认为,这一天是正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燕国、越国的分野。凡是太阳运行的轨迹出现变化,分野之国即会有失政的国君遭受祸殃。假若国君能够及时修正错误,恭敬地对待上天的惩戒,祸殃也会消弭,迎来福瑞;如果不能恭敬地对待上天的惩戒,祸殃还会随时降临。因此在上古时,典籍中记载灾祸,而不记载原因,是因为吉凶没有一定的常规,随着国君的行为改变而祸福转换。周王室衰微,天子不再向诸侯国颁发朔日,鲁国的历法不符合实际,设置的闰月、时辰常常会出现错误,月的朔望也没有规律。鲁国史书中记载的日食缺失,或者记载朔日,其实不是朔日;或者没有记载朔日,却出现了朔日;或者记载缺失,根本就没有记载朔日和日食。这些均是因为鲁国史官失职,造成错误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没有训练好军队,国家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防御,出现的灾异即是日食,出现的日食是日全食,日食不仅在一个地方出现。不按照法理惩罚罪人,将会出现祸乱,日食是日全食,日光散漫。放纵叛逆,是为政失察,日食在发生前,会大雨三日,雨过后,天气寒冷,而后出现日食。朝中的大臣没有得到优厚的禄位,君主没有授爵,朝臣会出现不安,日食是日全食,太阳出来后有黑斑,日光弥漫,出现日晕。君臣间相互猜忌,朝政混乱,三次出现日半食。宗室冒犯国君,叫做‘侮谩国君’,日食出现时周围布满云彩,日中央无云,这一天会非常寒冷。朝中公卿妄图削夺国君权利,这称为‘不智’,日食时太阳中间会发出青白色的光,太阳的周围赤红,日食过后还会发生地震。诸侯国间相互侵犯,这称为‘不安其位’,日食三次又恢复三次。国君妒善忌能,臣下算计国君,这称为‘谋乱’,日食结束后,天上会先落下冰雹,杀死走兽。弑杀国君篡位是‘谋逆’,日食结束后,继而刮风下雨,狂风折断树木,太阳发出赤红色光。朝中大臣与封国诸侯相勾结,这称为‘背叛’,出现日食时,天上同时会下雨,地下发出鸣叫声。冢宰(丞相)把持朝政,这称为‘因循守旧’,日食前会刮大风,日食时太阳被云层包裹,四方无云。诸侯中的霸主越权行事,这称为与天子分权,日食出现一半。诸侯在天子面前争宠,这称为‘泰’,日食出现时,会遮挡月光,日食进行至一半时,天空中发出鸣叫声。赋税征缴不及时,财源发生枯竭,出现日食时,天上星星坠落。受命之臣出征后,杀伐专断,出现日食时,太阳光被遮蔽,天上仍然明亮,如同文王当年,作为臣下讨伐纣王。小人接受命令,讨伐国君,这称为‘弑杀’,出现日食时,发出五色光彩,在大寒日,会出现严霜,如同讨伐纣王的诸侯服从武王命令,共同讨伐商纣王。诸侯擅自更改制度,这称为‘叛逆’,日食三次结束,又重新出现三次,日食结束后刮风,出现地震。嫡子将即位权让予庶子,这称为‘生欲’,出现日食时,太阳错位,太阳光芒暗淡,月亮会在此时显现。饮酒无度称为‘荒淫’,会出现日蚀,此时会乍青乍黑乍赤,第二天下大雨,大雾弥漫,天气寒冷。”日食出现时,共有二十个占卜的现象,有二十四个天象,国君能够及时修正错误,灾祸即会消弭;不能修正错误,还会有三年日食,过了三年仍然不改,还会出现六年,六年仍然不改,则会有九年日食。以此来推断鲁隐公三年的日食,日食横贯中央,上下发出黑光,而后有臣下弑杀国君的事情发生,从日食中观察结果。再后来卫国州吁弑杀国君,自立为国君。

鲁桓公三年(公元前709年),“七月壬辰朔日,有日食,是日全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日食前发生的事情重大,此后发生的事情还会更大,还会发生日全食。在此前,鲁国、宋国均有弑杀国君的事情发生,鲁国促成了宋国动乱,交换许田,对天子没有恭敬侍奉的态度;楚国僭越地位称王。再后来,郑国抗拒周王室的军队,射伤周桓王,郑国二位国君相继篡位。刘歆认为六月,太阳运行在赵国与晋国的分野。在此前,晋国的曲沃伯弑杀晋侯,当年晋国大乱,而后曲沃伯在晋国国都翼,灭掉宗主国晋国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认为,鲁桓公三年发生日食,横贯中央,上下发出黄色,这是臣下弑杀国君,没有得逞的天象。后来楚庄公称王,兼并土地达千里之广。

鲁桓公十七年(公元前695年),“十月朔日,有日食。”《榖梁传》中记载,说朔日不说日食,这一次日食,发生二日。刘向认为,在当时,卫侯姬朔有罪,逃往齐国,天子重新立了卫君。姬朔借助五个诸侯国的力量,回国讨伐新国君,又重新夺回国君的位置,周王室的王命遭到破坏。鲁国夫人在齐国淫乱,此后杀死鲁威公。董仲舒认为,说朔日不说日食,是厌恶鲁桓公有夫人之祸,将会不得善终。刘歆认为,太阳的运行在楚国、郑国分野。

鲁严公十八年(公元前676年),“三月,有日食。”《榖梁传》中记载,不说日食,也不说朔日,说在夜间发生日食。史官推断,在夜晚符合朔日,第二天早晨发生日食而后太阳露面,太阳升起后日食消除,所以说,这次日食是在夜晚发生。刘向认为,日食发生在夜晚,是阴通过太阳光亮的微弱光芒,夺去了太阳的光亮,这就如同是周天子不能实施王权,齐桓公将要夺取王室的权威,由齐国来专断,会盟诸侯而施行霸道。再后来,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,天子派出世子参加会盟,日食反映了当时的情况。《公羊传》中记载,在晦日出现日食。董仲舒认为,宿星在东壁,对应的是鲁国。此后鲁国公子庆父、叔牙与夫人私通,劫持鲁严公。刘歆认为,在晦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卫国的分野。

鲁庄公二十五年(公元前669年),“六月辛未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宿星在毕宿,这象征着边郡有兵事,也象征着夷狄。此后狄族灭亡邢国、卫国。刘歆认为,五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赵国分野。

鲁庄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668年),“十二月癸亥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宿星在心宿位置,心宿代表明堂,文武之道遭到毁弃,中国发生许多动乱,叛逆的事情不绝如缕。刘向认为这是戎族侵犯曹国,鲁国夫人与庆父、叔牙淫乱,将要弑杀国君,因此上天连年日蚀,予以警告。刘歆认为,十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楚国、郑国分野。

鲁庄公三十年(公元前664年),“九月庚午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鲁国二位国君遭到弑杀,夫人被杀,两个弟弟死于非命,狄族灭亡邢国,徐国夺取舒国,晋国杀死世子,楚国灭亡弦国。刘歆认为,八月,太阳运行在秦国、周王室的分野。

鲁釐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,“九月戊申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前齐桓公行使霸权,江国、黄国来到鲁国觐见国君,齐桓公向南征服强楚。此后,齐国对内没有修正错误,反而对外扣押陈国大夫,于是陈国、楚国不再服从齐国霸权,郑伯脱离会盟,诸侯国不再服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,上天予以警告。此后,晋国灭亡虢国,楚国围困许国,诸侯讨伐郑国,晋国弑杀二位国君,狄族抢占周王室的温邑,楚国讨伐黄国,齐桓公不能救援。刘歆认为,七月,太阳运行在秦国、晋国分野。

鲁釐公十二年(公元前648年),“三月庚午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在当时楚国灭亡黄国,狄族侵犯卫国、郑国,莒国灭亡杞国。刘歆认为,三月,太阳运行在齐国、卫国分野。

鲁釐公十五年(公元前645年),“五月,有日食。”刘向认为,这象征着晋文公将要实施霸权,此后晋国讨伐卫国,扣押曹伯,在城濮打败楚国,再次会盟诸侯,召周天子的使臣前来参加会盟,这是其效应。有日食出现,表明臣下厌恶,日食出现在夜晚,是在掩盖罪恶,认为这是上无明主,齐桓公、晋文公才会行使霸道,抵御夷狄的侵略,安定中国,即使做法不符合义理,也能够接受,因此《春秋》中记载,只讲实际而不涉及义理。董仲舒认为,此后秦国掳获晋侯,齐国灭亡项国,楚国在娄林打败徐国。刘歆认为,二月朔日,太阳运行在齐国、越国分野。

鲁文公元年(公元前626年),“二月癸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前大夫在诸侯国内执掌国政,公子姬遂来到京师,此后楚国世子商臣杀害父亲,齐国公子商人弑杀国君,此后相继即位为国君,宋国子哀出奔,晋国灭亡江国,楚国灭亡六国(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),楚国大夫公孙敖、叔彭生此后负责诸侯国间的会盟。刘歆认为,正月朔日,太阳运行在燕国、越国分野。

鲁文公十五年(公元前612年),“六月辛丑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宋国、齐国、莒国、晋国、郑国在八年之间,有五位国君先后遭到弑杀,楚国灭亡舒蓼(liǎo)国。刘歆认为,四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卫国分野。

鲁宣公八年(公元前601年),“七月甲子,有日食,是日全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前楚国的商臣弑杀父亲而即位,楚国在楚严(庄)王(公元前612-前591年)时,开始强大。华夏大国中只有齐国、晋国是较为强大的大国,齐国、晋国都发生了篡位、弑杀国君的惨祸,华夏内部不稳定,楚国乘着中原国家内乱而横行无忌,八年之间六次侵略别的诸侯国,灭亡一个小国舒蓼;继而讨伐陆浑戎,楚国大军来到洛水,在洛水间检阅军队,窥伺周王室;后来又侵入郑国,郑伯只好肉袒,向楚严(庄)王谢罪;楚国军队在北边,在邲地打败晋国军队,战场上血流成河;而后围困宋国九个月,迫使宋国人将死人的骨骸炊饭。刘歆认为,十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楚国、郑国分野。

鲁宣公十年(公元前599年),“四月丙辰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陈国夏徵舒弑杀国君,楚国灭亡萧国,晋国灭亡二个国家,周王室王札子杀害召伯、毛伯。刘歆认为,二月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卫国分野。

鲁宣公十七年(公元前592年),“六月癸卯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邾国肢解鄫国,晋国在贸戎打败周王室的军队,在鞍地打败齐国。刘歆认为,三月晦日,月亮出现在西方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卫国分野。

鲁成公十六年(公元前575年),“六月丙寅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晋国在鄢陵打败楚国、郑国,羁押鲁国国君。刘歆认为,四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卫国分野。

鲁成公十七年(公元前574年)。“十二月丁巳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楚国灭亡舒庸国,晋国人弑杀其国君,宋国大夫鱼石依靠楚国,夺取宋国的君邑,莒国灭亡鄫国,齐国灭亡莱国,郑伯被弑杀,死于非命。刘歆认为,九月太阳运行在周王室京畿之地和楚国分野。

鲁襄公十四年(公元前559年),“二月乙未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卫国大夫孙林父、宁殖共同驱逐卫献公,立穆公的孙子姬剽。刘歆认为,在前年的十二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宋国、燕国分野。

鲁襄公十五年(公元前558年),“八月丁巳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前晋国举行鸡泽会盟,诸侯国国君参加会盟,接下来大夫又举行会盟,这次会盟即是后来称为溴梁会盟的那一次,诸侯国君在而大夫单独举行会盟,国君似乎成为摆设,对这样的大事,国君不能做出决定。刘歆认为,五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赵国分野。

鲁襄公二十年(公元前553年),“十月丙辰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陈国大夫庆虎、庆寅蒙蔽国君;邾国大夫庶其有叛逆之心,此后庶其用漆地、闾丘作为进献礼,逃亡至鲁国,陈国杀了二庆,刘歆认为,八月,太阳运行在秦国和周王室京畿的分野。

鲁襄公二十一年(公元前552年),“九月庚戌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晋国大夫栾盈将会侵犯到国君的权威,后来返回曲沃。刘歆认为,七月,太阳运行在秦国、晋国分野。

“十月庚辰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宿星在轸宿、角宿,楚国已经显示出大国形象。此后楚国大夫屈氏谮毁杀害公子追舒,齐国大夫庆封胁迫国君,危害到国家。刘歆认为,八月,太阳运行在秦国和周王室京畿的分野。

鲁襄公二十三年(公元前550年),“二月癸酉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此后卫侯来到卫国的陈仪邑,宁喜弑杀国君姬剽。刘歆认为,在前年的十二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宋国、燕国分野。

鲁襄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549年),“七月甲子朔日,有日食,是日全食。”刘歆认为,五月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赵国分野。

“八月癸巳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频繁地发生日食,又是日全食,象征着国君将会丧命,夷狄将会以上国形象出现。此后六位国君遭到弑杀,楚国王子与其它诸侯国一起讨伐郑国,楚国灭亡舒鸠国,鲁国前往楚国朝见楚国国君,楚国终于称霸于中国,楚国讨伐吴国,讨伐庆封,而后将庆封杀掉。刘歆认为,六月,太阳运行在晋国、赵国分野。

鲁襄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546年),“十二月乙亥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礼义将会遭到抛弃,已经有了徵兆。在当时,吴国王子余祭好勇斗狠,安排刑人守门(阍人);蔡侯与世子姬般的妻子通奸;莒国不及时立嗣君。后来阍人杀害余祭,蔡国世子姬般弑杀父亲,莒国人弑杀国君,此后庶子之间为即位而争斗。刘向认为,从鲁襄公二十年(公元前553年)起,八年时间出现七次日食,表明祸乱将会反复出现,上天已经发出警告。此后齐国大夫崔杼弑杀国君,宋国杀了世子太子子痤,北边的燕伯出逃至齐国,郑国大夫从外面回国篡位,董仲舒的解释大致是这样。刘歆认为,九月,太阳运行在周王室京畿和楚国的分野。

鲁昭公七年(公元前535年),“四月甲辰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叔、刘向认为,此前楚灵王弑杀国君而后即位,接着会盟诸侯,羁押徐国国君,灭亡赖国,此后陈国公子妫招杀害世子,楚国因此又灭亡陈国,而后灭亡蔡国,此后楚灵王被弑杀。刘歆认为,二月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卫国分野。古代典籍中记载,晋侯问晋国大夫伯瑕:“那个诸侯国将会遭遇日食?”回答:“太阳运行的轨迹应该是在鲁国、卫国间,卫国遭遇的灾祸大,鲁国遭遇的灾祸小。”晋侯又问:“这是为什么?”回答:“太阳离开卫地,抵达鲁地,而后才会有灾祸,卫君遇到日食的时间会长些,不是吗?鲁国为上卿。”这一年八月,卫襄公去世,十一月鲁国的季孙宿去世。晋侯对士文伯说:“我上次询问日食,其后与你所说的结果一样,这种占卜很准吗?”回答:“不会。六物不同,民心不同,事物的排序也不同,官职没有一定之规,开始时相同,结尾也可以不同,怎么可能会一直准确?《诗经》中说:‘或悠闲休息,或鞠躬尽瘁。’其结果不会一样。”晋侯又问:“六物是什么?”回答:“六物是岁、时、日、月、星、辰。”晋侯再问:“什么是辰?”回答:“日月相会即是辰。(夏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,太阳所在的位置)”晋侯继续问:“《诗经》中所说的‘此日而食,为何不善’是什么意思?”回答:“就是不能正确地处理政事。国家不能正确地处理政事,不能正确地使用善人,就会自取其祸,日月相会时会降临灾祸。所以正确处理政事,国君对待政事不可不慎重,有三个要务,须特别留意:第一是择人,第二是考虑百姓所需,第三是顺应四季变化。”这些都是推断日食时的必备条件,无论怎样变化,不必害怕。《易经》中说:“悬象著明,莫大于日月。”这是圣人须加以重视的,这些都记载在三经中(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春秋》)。《易经》在丰卦的《震卦》中说:“丰其沛,日中见昧,折其右肱,无咎。”《诗经·十月之交》中强调,上至卿士、司徒,下至趣马、师氏。假若朝中大臣不是贤士良臣,就会像是右肱折断,不符合这三个必备条件,就说明小人在压制君子,阴在侵犯阳。

鲁昭公十五年(公元前527年),“六月丁巳朔日,有日食。”刘歆认为,三月的太阳运行在鲁国、卫国分野。

鲁昭公十七年(公元前525年),“六月甲戌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此时宿星在毕宿,对应着晋国。晋厉公诛杀四位大夫,失去众心,此后遭到弑杀。晋国国君不敢责罚大夫,六卿继而相互勾结,在晋国专权,诸侯国君反而要侍奉大夫。日食此时出现,这种事情发生在春秋末期,因此没有记载在典籍中。刘歆认为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赵国分野。《左氏传》中有记载,季平子说:“只有在正月朔日,阴气没有发出,才会有日食,天子在此时不举行盛大宴会,而是在社庙中击鼓,讨伐群阴,诸侯国君在社庙中用币祭祀,在朝堂中击鼓讨伐群阴,这些是礼制规定的。其它的不是。”太史说:“在这个月,太阳过了春分,还没有到夏至,日月星三辰有灾,百官要穿上素服,诸侯国君不能举行宴会,要避开正殿,等待日食过去,奏乐则击鼓,祝祷则用币,史官读祝祷辞,诸侯国君通过仪式进行检讨,啬夫驾车代步,庶人则步行,因为这个月有朔日。是夏天四月,也叫做孟夏。”也有人说:正月是周历的六月,夏历是四月,是正阳纯乾的月份。慝就是阴爻,冬至时阳爻发动,也叫做阳气恢复。到了建巳月则为纯乾,没有阴爻,阴侵犯了阳,就会加重灾祸,所以要以击鼓用币来讨伐群阴,这是责备阴的礼仪。降物,就是穿上素服。不举行宴会,取消音乐。避开正殿,等待着日食过去,避开正堂,等待着日食过去,这样才能消除灾异。啬夫,是掌管钱币的官吏。庶人,是他的差人。刘歆认为,六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赵国分野。

鲁昭公二十一年(公元前521年),“七月壬午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周景王年老,刘子、单子专权,蔡国诸侯姬朱骄横,君臣心中均不愉快。后来蔡侯姬朱出逃至楚国,刘子、单子此后立姬猛为周王。刘歆认为,五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赵国分野。

鲁昭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520年),“十二月癸酉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宿星在心宿位置,这是天子象征。此后尹氏立姬朝为周王,周敬王只好居住在洛阳的狄泉。刘歆认为,十月,太阳运行在楚国、郑国分野。

鲁昭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518年),“五月乙未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宿星在胃宿位置,这对应着鲁国。此后鲁昭公被季氏驱逐。刘向认为,从鲁昭公十五年(公元前527年)以来,十年间上天七次发出警告,国君仍然执迷不悟。此后楚国杀害戎族的蛮子,晋国灭亡陆浑戎,齐豹杀了卫侯的哥哥,蔡国、莒国国君出逃至鲁国,吴国灭亡巢国,吴国公子光杀害吴王僚,宋国三位大臣用城邑向鲁国贡献,背叛宋国国君。其它则是董仲舒的解释。刘歆认为,五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鲁国、赵国分野。这个月,北斗星的斗柄指着辰宿。《左传》中记载,鲁国大夫梓慎说:“将会发生大水。”叔孙昭子说:“将会出现旱情。太阳过了春分,阳光仍然不是很强烈,热起来一定会很厉害,能不旱吗!太阳不热,是阳气在积聚。”这一年秋天,为求雨举行大祭祀,旱情很严重。夏至、冬至、春分、秋分,都发生了日食,没有造成灾害。日月正常运行,春分、秋分日夜时间相等,日月是同道;冬至、夏至日夜时间长短相反,日月相互经过。相互经过或者同道,日食轻微,不会造成大灾害,只是有水旱而已。

鲁昭公三十一年(公元前511年),“十二月辛亥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,宿星在心宿,这是天子象征。在当时,周王室日渐衰微,此后诸侯相率来为周王室修筑城墙,宋国大夫仲几没有尊崇天子的意思,不来筑城。刘向认为,在当时吴国灭亡徐国,蔡国灭亡沈国,楚国围困蔡国,吴国打败楚国,侵入楚国的都城郢都,楚昭王逃走。刘歆认为,十二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宋国、燕国分野。

鲁定公五年(公元前505年),“三月辛亥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郑国灭亡许国,鲁国季氏家臣阳虎作乱,窃取鲁国的国宝玉圭大弓,季桓子斥退孔子,宋国三位大臣献出城邑叛宋。刘歆认为正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燕国、赵国分野。

鲁定公十二年(公元前498年),“十一月丙寅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此后晋国三位大夫以自己的食邑叛晋,薛国人弑杀其国君,楚国灭亡顿国、胡国,越国打败吴国,卫国人驱逐卫国继位的世子。刘歆认为,十二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楚国、郑国分野。

鲁定公十五年(公元前495年),“八月庚辰朔日,有日食。”董仲舒认为宿星在柳宿位置,周王室更加衰微,有夷狄称霸诸夏的徵兆。第二年,中国的诸侯果然跟随楚国围困蔡国,蔡国国君恐惧,将国都迁往州来(今安徽省凤台)。晋国羁押戎族蛮子送予楚国,以楚国为京师。刘向认为,这是蔡公孙翩杀了蔡侯申,齐国陈乞弑杀国君,而后立阳生为国君,孔子终于没有受到重用。刘歆认为,六月,太阳运行在晋国、赵国分野。

鲁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年),“五月庚申朔日,有日食。”鲁哀公十四年春天,西狩获麟。刘歆认为三月二日,太阳运行在齐国、卫国分野。

春秋记载鲁国十二位国君,前后共计有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,日食出现三十六次。《榖梁春秋》中记载,认为日食出现在朔日二十六次,晦日七次,夜晚出现二次,连续二日的一次。《公羊春秋》中记载,认为日食出现在朔日二十七次,连续二日的七次,晦日的二次。《左氏春秋》中记载,认为日食出现在朔日十六次,连续二日的十八次,晦日出现的一次,没有记载的日食有二次。

高帝三年(公元前204年)十月甲戌晦日,有日食,在斗宿二十度,太阳运行在燕国。次后二年(高帝五年202年),燕王臧荼造反,被杀,高祖立卢绾为燕王,此后卢绾又反,最终败亡。

高帝三年十一月癸卯晦日,有日食,在虚宿三度,太阳运行在齐国。此后二年(高帝五年202年),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,第二年被贬为列侯(淮阴侯),此后韩信阴谋造反,被杀。

高帝九年(公元前198年)六月乙未晦日,有日食,是日全食,在张宿十三度。

惠帝七年(公元前188年)正月辛丑朔日,有日食,在危宿十三度。谷永认为在岁首的正月朔日,这是三朝,尊贵者最忌讳在这一天发生日食。

惠帝七年(公元前188年)五月丁卯,在晦日的前一天,有日食,接近日全食,在七星宿开始的位置。刘向认为五月微阴,刚开始就触犯到阳气,占卜中这种问题最严重。到了八月,惠帝驾崩,吕氏家族安排嗣君,不是惠帝的亲生儿子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凡是日食不在晦朔日的,叫做日光稀薄。这标志着君主诛杀臣下没有道理,或者是贼臣将要兴起,日月虽然不在同一个星宿,阴气旺盛,也会出现日光稀薄。”

高后二年(公元前186年)六月丙戌晦日,有日食。

高后七年(公元前181年)正月己丑晦日,有日食,是日全食,在营室宿九度,位置对应着宫室中间。在当时,高后知道后,很厌恶,说:“这是对着我来的!”第二年高后驾崩,验证了这句话。

文帝二年(公元前178年)十一月癸卯晦日,有日食,在婺女宿一度。

文帝三年(公元前177年)十月丁酉晦日,有日食,在斗宿二十二度。

文帝三年十一月丁卯晦日,有日食,在虚宿八度。

文帝后元四年(公元前160年)四月丙辰晦日,有日食,在东井宿十三度。

文帝后元七年(公元前157年)正月辛未朔日,有日食。

景帝三年(公元前154年)二月壬午晦日,有日食,在胃宿二度。

景帝七年(公元前150年)十一月庚寅晦日,有日食,在虚宿九度。

景帝中元元年(公元前149年)十二月甲寅晦日,有日食。

景帝中元二年(公元前148年)九月甲戌晦日,有日食。

景帝中元三年(公元前147年)九月戊戌晦日,有日食,几乎是日全食,在尾宿九度。

景帝中元六年(公元前144年)七月辛亥晦日,有日食,在轸宿七度。

景帝后元元年(公元前143年)七月乙巳,在晦日的前一天,有日食,在翼宿十七度。

武帝建元二年(公元前139年)二月丙戌朔日,有日食,在奎宿十四度。刘向认为奎宿象征着妇人卑贱,此后卫皇后从卑微位置入主后宫,最后还是没有得到善终。

武帝建元三年(公元前138年)九月丙子晦日,有日食,在尾宿二度。

武帝建元五年(公元前136年)正月己巳朔日,有日食。

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二月丙辰晦日,有日食。

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七月癸未,在晦日前一天,发生日食,在翼宿八度。刘向认为前年高帝陵园的便殿发生火灾,与春秋时鲁国宫中的御廪发生火灾,此后出现的日食一样,位置在翼宿、轸宿之间。经过占卜,宫内将会有女变,封国内会有诸侯王叛乱。此后陈皇后被废黜,江都王、淮南王、衡山王谋反,被杀。在日中时,日食从东北方向开始出现,过了一半,到了晡时恢复(下午三时至五时)。

武帝元朔二年(公元前128年)二月乙巳晦,有日食,在胃宿三度。

武帝元朔六年(公元前123年)十一月癸丑晦,有日食。

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五月乙巳晦,有日食,在柳宿六度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,日食是从太阳的右边开始,按照占卜的法则讲,国君会失去大臣。第二年,丞相公孙弘去世。日食从太阳的左边开始,国君会失去大臣;从太阳的上边开始,则大臣会失去国君;从下边开始,则国君会失去百姓。

武帝元鼎五年(公元前112年)四月丁丑晦,有日食,在东井宿二十三度。

武帝元封四年(公元前107年)六月己酉朔,有日食。

武帝太始元年(公元前96年)正月乙巳晦,有日食。

武帝太始四年(公元前93年)十月甲寅晦,有日食,在斗宿十九度。

武帝征和四年(公元前89年)八月辛酉晦,有日食,日食没有全部吞下,如同钩子一样,在亢宿二度。到了晡时日食从西北方向开始显现,日食在黄昏之后恢复。

昭帝始元三年(公元前84年)十一月壬辰朔,有日食,在斗宿九度,太阳运行在燕国。此后四年,燕刺王谋反,被杀。

昭帝元凤元年(公元前80年)七月己亥晦,有日食,几乎是日全食,在张宿十二度。刘向认为己亥出现日全食,占卜的结果会很糟糕。此后六年,昭帝驾崩,没有儿子继嗣。

宣帝地节元年(公元前69年)十二月癸亥晦,有日食,在营室宿十五度。

宣帝五凤元年(公元前57年)十二月乙酉朔,有日食,在婺女宿十度。

宣帝五凤四年(公元前54年)四月辛丑朔,有日食,在毕宿十九度。这是正月的朔日,阴气还没有发出,《左传》中认为,这是严重的异象。

元帝永光二年(公元前42年)三月壬戌朔,有日食,在娄宿八度。

元帝永光四年(公元前40年)六月戊寅晦,有日食,在张宿七度。

元帝建昭五年(公元前34年)六月壬申晦,有日食,开始时还没有到日全食,如同钩子一样,接着就吞下去了。

成帝建始三年(公元前30年)十二月戊申朔,有日食,这一夜在未央宫中,感觉到了地震。谷永在对策中说:“天上出现日食,太阳运行在婺女九度,占卜的位置,是在皇后居住的后宫。地震发生,萧墙之内可以感受得到,责任应该在后宫中的贵妾。两件事情同时发生,说明同样的一件事情,发生在不同人身上,一起在压制阳,将会危害到陛下的继嗣。但发生日食时,妾没有出现;发生地震时,皇后没有出现。在不同的日子发生,好像事情不一样;无故而变动,担心皇上对此不知情。这一个月,皇后嫔妃应当有失礼的隐忧,上天才会同时发出两次灾变的警示,似乎是在说,皇后失去妇道,隔离众妾,妨害陛下的继嗣,这一次应该是两个人。”杜钦在对策中也说:“太阳在戊申时发生日食,正好与未时接近。戊未,属土,位置对应着中宫。这一夜宫殿中感受到地震,这一定是嫡皇后与嫔妃之间在争宠,相互迫害,而后造成祸患。人在下面做的事情有过错,上天会有相应的灾异出现。能够以德回应,灾异会消弭;如果置之不理,不警惕,祸患则会不期而至。应对变异,非诚不立,非信不行。”

成帝河平元年(公元前28年)四月己亥晦,有日食,几乎是日全食,好像钩子一样,太阳运行在东井宿六度。刘向在对策中说:“四月与五月相交,这个月份与惠帝朝一样,日子与昭帝朝一样。太阳的位置在东井宿,对应着京师,而且几乎是日全食,经过占卜,可能对继嗣有危害。”太阳在发生日食时,从西南方向开始。

成帝河平三年(公元前26年)八月乙卯晦,有日食,太阳在房宿的位置运行。

成帝河平四年(公元前25年)三月癸丑朔,有日食,太阳在昴宿的位置运行。

成帝阳朔元年(公元前24年)二月丁未晦,有日食,太阳在胃宿的位置运行。

成帝永始元年(公元前16年)九月丁巳晦,有日食。谷永以京房的《易经占》作为依据,在对策中说:“永始元年九月日蚀,这是饮酒过度所造成。日食发生时,只有京师可以看到,其它地方看不到,似乎是在说,君王沉湎于酒色,君臣不加区别,在外面肆意游玩,灾祸发生在宫中。”

成帝永始二年(公元前15年)二月乙酉晦,有日食。谷永以京房的《易经占》为依据,在对策中说:“今年二月发生日食,收缴赋敛过度,这次日食,是由于百姓愁怨而导致。所以四方均可以看到日食,只有京师被遮蔽,看不到,似乎是在说,君主喜欢修建宫室,大肆营建陵寝,赋敛加重,百姓生活因此而拮据困苦,灾祸发生在宫墙之外。”

成帝永始三年(公元前14年)正月己卯晦,有日食。

成帝永始四年(公元前13年)七月辛未晦,有日食。

成帝元延元年(公元前12年)正月己亥朔,有日食。

哀帝元寿元年(公元前2年)正月辛丑朔,有日食,几乎是日全食,太阳如同钩子一样,运行在营室宿十度,和惠帝七年同一个月日。

哀帝元寿二年(公元前1年)三月壬辰晦,有日食。

平帝元始元年(公元1年)五月丁巳朔,有日食,太阳运行在东井宿。

平帝元始二年(公元2年)九月戊申晦,有日食,是日全食。

西汉前后共有十二位皇帝(包括吕后),经历二百一十二年,日食发生了五十三次,在朔日发生十四次,晦日发生三十六次,晦日前一天发生了三次。

成帝建始元年(公元前32年)八月戊午,早晨漏刻不到三刻,有两个月亮同时出现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‘占卜中妇人为祸患,时间在月望之后,君子出征,预示有凶兆。’意思是讲君主弱而妇人强,被阴所压制,月亮会同时出现两个。在晦时,月亮在西方出现叫脁望,在朔时,月亮在东方出现叫侧慝,侧慝时,诸侯、君主要肃敬,脁望时,诸侯、君主要舒缓。”刘向认为脁就是疾速。君主舒缓而臣下骄慢,所以太阳走得慢,而月亮走得快。侧慝即是停下来的意思,君主肃敬、疾速则臣下恐惧,所以太阳走得快而月亮走得慢,不敢靠近君主。不舒缓不疾速,是正有所失,会在朔时发生日食。刘歆认为,如果舒缓,国君就会专权恣肆,臣下则会疾速,月亮运行走得快。君主肃敬,退缩不敢任事,臣下放纵,月亮运行才会走得慢。在春秋时,诸侯国国君大多数衰微不能任事,所以才会有日食二日,月亮侧慝十八次,在晦时发生日食,在月脁望时发生一次,这些就是验证。考查西汉的历史,在晦时,出现日食和月脁者有三十六次,没有二天中出现月亮侧慝的,刘歆说的可信。这是日月乱行的结果。

元帝永光元年(公元前41年)四月,日色发出青白色,没有日影,正中午时有日影,但是没有日光。当年夏天寒冷,到了九月,太阳发出光芒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君主有美德,没有体现出来,这叫做‘上弱’,灾异是太阳会发出白光,连续七天太阳光芒不强烈。君主顺从于臣下,不能加以制约,这叫做‘君弱’,太阳会发出白光,连续六十日,没有霜降,万物不会因为霜降而冻死。天子亲自征伐,这称为‘不智’,太阳发出白光,身体活动,感觉寒冷。身体虚弱而努力去做,这称为‘不亡’,太阳发出白光,日光不强烈,这表明身体还没有活动。君主有了过错,还在继续,这称为‘不伸’,灾异是太阳中发出黑光,大风刮起来,天上无云,日光发暗。君主有过错,朝中没有大臣提出谏言,这称为‘容忍过错’,太阳发出黑光,处于侧面,太阳光中的黑子如同弹丸一样大。”

成帝河平元年(公元前28年)正月壬寅朔,日月均位于营室宿,太阳发出赤色光芒。在二月的癸未(二月十三日),太阳早上发出赤红色光芒,傍晚落下时,是赤红色,夜晚的月亮也是赤红色。在甲申这一天(十四日),太阳发出来的光,是赤红色,像血一样,没有光芒,刻漏上在四刻半,才发出光芒,看上去是赤黄色,日食过后,阳光恢复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君主不闻道会灭亡,灾异就是太阳发出赤红色光。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,太阳出来后就是黄色,有像钱一样大的黑斑,位于太阳中央。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祭天不顺称为‘逆’,灾异是太阳会发出赤红色光,太阳中有黑子。听到善言不能采纳,称为‘失智’,灾异是太阳发出黄色光。”作为君主,应该与天地合德,与日月合明,因此圣主在上,率领群贤,顺应天意,则太阳光会明亮照耀,五色具备;太阳光的照耀没有一定的对象,一旦针对了某人,则会发生灾异,根据某人的行为,发生程度不同的灾异。色不虚改,形不虚毁,观查太阳光的五种变化形式,就可以鉴往知今。这就是《尚书·洪范》中所讲的“悬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”

鲁严公七年(公元前687年),“四月辛卯夜,恒星没有出现,天空在夜晚落下陨石雨(流星雨)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经常出现的恒星有二十八宿,这是君主的象征;其它的群星,则是万民的象征。二十八宿没有出现,象征着诸侯国君衰微;流星雨陨落,说明民众会失去依靠。在夜晚发生,位置又是在中国,没有落到地面,又有群星出现,象征着齐桓公崛起,挽救了周王室的威信,救亡图存。象征着假若没有齐桓公,群星则会坠落至地面,中国即会断绝道统。刘向认为在半夜里发生,意思是王命还没有终结,只是中道会出现衰微。或者说是象征着叛逆,意思是中道叛逆君王。上天垂象以警示下方,提示君王要防止恶人,远离佞臣,要警惕小心,防微杜渐,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安全。假若君王有贤明之材,敬天畏命,好像殷代的高宗武丁谋划恰当,严以律己,周代的成王对着《金縢》哭泣,改过自新,修正错误,立信布德,存亡继绝,修整衰政,振兴败亡,举荐逸民,向臣下广泛地征询谏言,遵循天意,减少赋税为什一税,恢复一年三日的劳役,节省费用,简易服饰,施政措施惠及到平民百姓,这样做了,诸侯国才能怀德,士人百姓才能归仁,灾害也才会消褪,继而福瑞臻至。假若不肯改正,执迷不悟,不以古人为借鉴,自行私意,最终会走向君乖臣离,上下交怨。从此后,齐国、宋国均出现了弑杀国君的悲剧,谭国、遂国、邢国、卫国相继灭亡,宿国合并到宋国,蔡国臣服于楚国,晋国内相互间弑杀,经过五世国君,国内才安定下来,这些都是上天惩罚的验证。《左传》中讲:“恒星出现,夜晚明亮;流星雨陨落,似乎是在下雨。”刘歆认为,白昼象征着中国,夜晚象征着夷狄。夜晚明亮,经常可以看到的恒星看不到,象征着中国衰败。“流星雨似乎是在下雨”的意思,就是好像的意思,流星雨像下雨一样陨落,所以说是“似乎是在下雨”,把雨与流星陨落联系在一起,两种灾异同时显现。《尚书·洪范》中讲:“庶民即是群星。”《易经·解卦》中讲:“雷雨大作,中间为解(解之上卦为震卦,下卦为坎卦。震卦为雷,坎卦为雨)。”因此在这一年,岁星在玄枵星,是齐国的分野。半夜坠落流星雨,象征着庶民中途会叛离国君。雨在解卦以后开始,表示是从上到下,重新开始,象征着齐桓公施行霸道,重新复兴周王室。周历的四月,是夏历的二月,太阳运行在降娄宿,是鲁国的分野。在此前,卫侯朔逃亡至齐国,卫国公子姬黔牟即位,齐国率领诸侯讨伐,天子派出使臣援救卫国。鲁国公子姬溺执掌朝政,会盟齐国,抗拒周王室的命令,鲁庄公不能制止,只好跟随着讨伐卫国,驱逐周王室立的国君。极其不义,还自以为是功劳,民众摆脱国君,朝政由臣下掌握,鲁国的情况更加糟糕,所以流星陨落在鲁国,这是上天发出警示的象征。

成帝永始二年(公元前15年)二月癸未,已经过了半夜,流星雨陨落,好像下雨一样,长度达一二丈,星光闪耀,还没有落到地面,就熄灭了,一直到鸡鸣时才停止。谷永在对策中说:“日月星辰如同火烛,照耀着下方,假若有日食,或者流星陨落的现象发生,则不论远近遐迩幽暗隐蔽的地方,均能够照得一清二楚。星辰附着在天上,现在离开天上,就如同庶民原来依附于国君,现在又离开国君一样。国君失去道义,纲纪遭到毁弃,臣下就会叛离而去,这如同天上的星星叛离上天而陨落,上天以此现象昭示国君。《春秋》中记载的灾异,流星陨落为最大的灾祸,自从鲁庄公之后,又再次显现。臣听说夏商周三代所以灭亡,全都是因为妇人群小祸乱。君王沉湎于酒色。《尚书》中记载:‘多次听信妇人之言,重用四方逋逃的罪犯,委以重任。’《诗经》中讲:‘赫赫宗周、褒姒灭之。’‘颠覆缺德,沉湎酒色。’到了秦代,秦之所以在二世皇帝就灭亡,也是皇室过于奢侈淫靡,丧葬的花费过于庞大。而今这些弊端,在本朝都有了,汉代的社稷宗庙要有大忧患了。”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君王不能任用贤者,就会出现妖天陨落流星雨。”

鲁文公十四年(公元前613年),“七月,有彗星进入北斗。”董仲舒认为彗星是恶气所生。所以也称为孛星,意思是彗星闪烁,表明妨碍、遮蔽,这是昏昧紊乱不清的象征。北斗,是大国的象征。此后齐国、宋国、鲁国、莒国、晋国均发生了弑杀国君的恶性事件。刘向认为君臣在朝堂中权位错乱,政令在朝堂外,不能很好地贯彻实行,就如同天上的日月星三光之精,金木水火土五星盈缩,颜色发生改变,逆向而行,达到极端就会成为孛星。北斗,是国君的象征;孛星,是乱臣的象征,是乱臣贼子篡权谋杀的反映。《星传》中记载:“斗魁者,为贵人之牢。”又说“孛星出现在北斗中,大臣诸侯中会有人被杀。”一般来说斗魁对应着齐国、晋国。彗星在北斗之中堂而皇之地出现,巨大的星体向地面上的人昭示,史书中有记载,这一点很明确,对应中的国君始终不知悔改。在此后,宋国、鲁国、莒国、晋国、郑国、陈国,六个诸侯国相继出现弑杀国君的事件,齐国二次弑杀国君。中国出现动乱,夷狄入侵中国,兵连祸结,楚国乘机以其强大的军队,和战胜诸侯国后的威风,深入华夏,六次侵略诸侯国,灭亡一个诸侯国(萧国),楚国在周王室的京畿检阅军队,展示军威。晋国对外灭亡两个诸侯国,对内打败周王室的军队,又连合三个诸侯国在鞍地大败齐国军队,追亡逐北,东临大海,威震京师,严重挫败了齐国。这些均为孛星气焰熏天造成的,时间长达二十八年。《星传》中记载:“彗星进入北斗,将会有大战。彗星流入北斗中,可以得到贤者;不能流入北斗中,将会失去贤者。”宋国的华元,是一位贤大夫,在大棘之战中,华元被郑国掳获,这正好说明其效应。《左传》中记载,有彗星在北斗出现,周王室的史官叔服说:“不出七年,宋国、齐国、晋国的国君均会死于内乱。”刘歆认为北斗有环域,四颗星进入其中。斗,是上天的三辰,是纲纪星。宋国、齐国、晋国,是天子的方伯,是中国的纲纪。这是彗星在除旧布新。北斗有七颗星,所以说不出七年。鲁文公十六年(公元前611年),宋国人弑杀宋昭公;鲁文公十八年(公元前609年),齐国人弑杀齐懿公;鲁宣公二年(公元前607年),晋国的赵穿弑杀晋灵公。

鲁昭公十七年(公元前525年),“冬天,有彗星位于大辰星。”董仲舒认为大辰星属于心宿,心宿是明堂的位置,是天子的象征。此后周王室大乱,三位周王争位,这就是验证。刘向认为《星传》中讲:“心宿,是一颗大星,表示这是天王。它前边的星,是太子;后边的星,是庶子。有彗星在尾宿出现,表示君臣乖离。”彗星在心宿出现,象征着天子嫡、庶儿子之间,为了即位而争权,会出现纷争。彗星对应着诸侯,在角宿、亢宿、氐宿出现,这是陈国、郑国的分野;在房宿、心宿出现,这是宋国的分野。此后五年,周景王驾崩,王室大乱,大夫刘子、单子立姬猛为王,尹氏、召伯、毛伯立姬鼌为王,姬鼌的母亲是楚人。在当时,楚国强大,宋国、卫国、陈国、郑国已经依附于南方的楚国。姬猛去世后,周敬王即位,姬鼌进入王城,周敬王只好居住在狄泉,相互不接纳。鲁昭公五年,楚平王去世,姬鼌逃亡至楚国,周王室这才安定下来。此后楚国率领六个诸侯国讨伐吴国,吴国在鸡父将联军打败,杀了胡国、沈国的国君,掳获了陈国的大夫夏齧(niè)。蔡国抱怨楚国灭掉沈国,楚国大怒,遂围困蔡国。吴国前去救援。继而发生柏举之战,吴国打败楚国的军队,在楚国的都城郢都大肆烧杀抢掠,而且霸占楚昭王的母亲,将楚平王的墓穴挖开,鞭打楚平王的尸体。这些都是彗星的光焰划破长空所产生的效应。《左传》中讲:“有彗星出现在大辰星,向西抵达银河。鲁国大夫申繻(rń)说:‘彗星出现,表示将要除旧布新,是上天显示吉凶的徵兆。而今大火星隐没,大火星出现,一定会发生灾异。诸侯国会有火灾吗?’梓慎说:‘去年我看到彗星,已经看到灾异的迹象。大火星出现,彗星显现,今年的大火星显现,彗星更加明亮,火星此后隐没,彗星居于大火星达二年之久,不是吗?大火星出现,在夏历中为三月,在商历中为四月,在周历中为五月。夏历比较符合天空星辰运行的规律,假若有火灾发生,将会有四个诸侯国遭受祸殃,宋国、卫国、陈国、郑国会发生火灾吗?宋国,是大辰星分野;陈国,是太昊星分野;郑国,是祝融星分野:均属于火星位置。彗星一直抵达银河;银河,是水祥。卫国,是颛顼星分野,这颗星是大水星。水为雄,火为雌。将会在丙子或者壬午发生火灾吗?水火会合。假若大火星隐伏,一定是在壬午,不会过五月。’”第二年,鲁昭公十八年(公元前524年),“夏天五月,大火星在黄昏出现,丙子(五月七日)有风。梓慎说:‘这是祝融风,火灾要发生了。今天应该有火灾吧?’戊寅(九日)风刮得很大,壬午(十三日)凤刮得更大,宋国、卫国、陈国、郑国相继发生火灾。”刘歆认为大辰星,对应房宿、心宿、尾宿的位置,八月份,心宿在西方,彗星从西边扫过心宿,向东抵达银河。宋国,是大辰星分野,宋国的先祖掌管着大辰星祭祀。陈国,是太昊星分野,伏羲属于木德,木可以生火。郑国,是祝融星分野,高辛氏是火正官。均是火德居住的地方。卫公,是颛顼星分野,主导星为大水星,在营室宿。上天的星宿已经显示灾异,加上四国朝政缺失,正符合其效应,与周王室的祸乱一样。

鲁哀公十三年(公元前482年),“冬天十一月,有彗星出现在东方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不说彗星出现在星宿的位置,没有星宿的名字。辰星随着太阳出现,这表明气息混乱,蒙蔽了国君。第二年,《春秋》记述到此为止。一般来说,周历的十一月,是夏历九月,太阳在氐宿。彗星从东方出现,经过轸宿、角宿、亢宿。轸宿,是楚国分野;角宿、亢宿,是陈国、郑国分野。也有一种说法,角宿、亢宿是大国的象征,应该是齐国、晋国。此后楚国灭掉陈国,田氏在齐国篡夺君位,六卿瓜分晋国,这些都是效应。刘歆认为,彗星,是东方的大辰星,不说大辰,在早晨出现,与太阳争夺光辉,星星隐没而彗星仍然能够看到。这一年再次失闰,十一月实际上是八月。太阳在鹑火星运行,这是周王室京畿的分野。鲁哀公十四年冬天,“天空出现彗星”,事情发生在获麟之后。刘歆认为,不说具体位置,是史官的失职。

高帝三年(公元前204年)七月,彗星在大角星方向出现,出现十几天后隐没。刘向认为,在当时,项羽为楚霸王,作为霸王,掌握着分封诸侯的权利,而后汉军平定三秦,此后与项羽在荥阳对峙,天下人心逐步归心向汉,楚国将要灭亡,彗星在此时出现,显示着要扫除楚霸王的尊位。还有一种说法,项羽坑杀秦军降卒,焚烧秦廷宫室,弑杀义帝,祸乱王位,彗星在向项羽发出警告。

文帝后元七年(公元前157年)九月,有彗星在西方出现,彗星头部对着尾宿、箕宿,尾部对着虚宿、危宿,长一丈余,一直飞向银河,十六日后消失。刘向认为,尾宿是宋地分野,这是当时楚国的都城彭城,箕宿是燕国分野,还代表吴国、越国、齐国。彗星停留在银河,背倚大海或者有水泽的国家。在当时,景帝初即位,信任重用晁错,不断削夺诸侯王的土地,此时显现其异象。此后三年,吴、楚、加上齐的四个诸侯国和赵国举兵反叛朝廷,最终遭到镇压。

武帝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六月,彗星在北方出现。刘向认为,第二年淮南王刘安入长安来朝见皇帝,与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邪谋,陈皇后在当时骄横跋扈,此后陈皇后被废黜,淮南王谋反,被杀。

武帝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八月,有彗星在东方出现,彗星在天空的长度,几乎遮盖天空,三十日后才离去。占卜的人说:“彗星就如同是蚩尤旗,此次彗星出现,显示着君王将要征伐四方。”此后汉军不断地出兵征伐四夷,前后持续三十几年。

武帝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四月,有彗星出现在西北方,在当时,汉军正在讨伐匈奴。

武帝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五月,有彗星出现在东井宿,又出现在三台星方向。此后江充祸乱朝政,京师一时间纷纷扰扰。东井宿、三台星的位置,对应秦地,这即是效应。

宣帝地节元年(公元前67年)正月,有彗星出现在西方,离开太白金星二丈远。刘向认为太白金星对应着大将,彗星侵扰太白金星,是大将灭亡的象征。第二年,大将军霍光去世,此后二年,霍光家族遭到灭族。

成帝建始元年(公元前30年)正月,有彗星出现在营室宿,发出青白光,长达六七丈,宽一尺余。刘向、谷永认为,营室宿代表着后宫嫔妃怀孕,彗星侵扰,将会伤害到皇帝的继嗣,后宫中的嫔妃不能妊娠。也就是说,后宫将会受到伤害。此后,许皇后因为诅咒后宫中妊娠的嫔妃,被废黜。成帝立了赵皇后,宠幸她的妹妹赵昭仪,二赵害死两位皇子,成帝断绝了继嗣。赵皇后姊妹后来伏罪自杀。

成帝元延元年(公元前12年)七月辛未(七月六日),彗星出现在东井宿,扫过五颗诸侯星(东井宿,共有五颗星),出了河戍星向北经过轩辕星、太微星,在太阳后边六度有余,早晨出现在东方。十三日后晚上出现在西方,侵犯次妃星、长秋星、北斗、填星(土星),彗星的锋焰再次贯穿紫宫中(皇宫)。大火星在后面跟随,抵达天河,在后宫嫔妃居住的区域间纵横驰骋,向南扫去,经过大角星、摄提星,到了天市后,按照时令缓缓而行,彗星的光焰扫入天市,到了中旬,又向西去,五十六日后,与苍龙星一起隐没。谷永在对策中说:“这是上古以来,大乱之极,也很少能看到的天象。观察这次彗星在后宫区域内纵横驰骋的迹象,彗星的光焰或长或短,所经过的地方肆意践踏,宫内为后宫嫔妃居住的地方,会有祸害发生,宫外象征着诸夏,会有叛逆出现。”刘向也说:“夏商周三代灭亡时,摄提星变更方位,发出警告;秦朝、项羽灭亡时,彗星也是出现在大角星方位。”这一年,赵昭仪害死了两个皇子。此后五年,成帝驾崩,赵昭仪自杀。哀帝即位,赵氏家族遭到免官,被褫夺爵位,流放至辽西郡。哀帝驾崩,没有继嗣。平帝即位,王莽在朝中掌握大权,继续追查废孝成赵皇后、孝哀傅皇后的罪行,二人先后自杀。哀帝的外家丁氏、傅氏均被免去官职、爵位,流放至合浦,或者贬回故乡。平帝驾崩,没有继嗣,王莽随后篡国。

鲁釐公十六年(公元前644年),“正月戊申朔,有陨石落在宋国,共落下五块,在同一个月,六鶂退飞,经过宋国都城。”董仲舒、刘向认为,这象征着宋襄公妄图推行霸道,最终失败,自取其辱。石是阴类,五是阳数,从天上陨落,是阴反而要显示阳,欲向高抬起反而会落下。石与金是同类,颜色是以白色为主,类似于白祥。鶂鸟是水鸟,六是阴数,倒退着飞翔,意味着想要前进反而会后退。颜色是青色,类似于青祥,属于不恭敬。上天告诫,国君德薄,国家又小,不要炕阳,妄图做诸侯国霸主,与强国、大国争雄,最终必定会遭殃。宋襄公执迷不悟,第二年齐桓公去世,宋襄公在齐国居丧期间讨伐齐国,羁押滕国国君子婴,围困曹国,在盂地举行会盟,与楚国争夺会盟的霸主地位,被楚国擒获。后来楚国又将宋襄公释放回国,仍然不思悔改,又与诸侯国联合起来讨伐郑国,与楚国在泓地发生战争,宋军大败,宋襄公受了重伤,被其它诸侯国嘲笑。《左传》中讲:陨石,是天上的星星;鶂鸟退飞,是风、气流的缘故。宋襄公曾经询问过周王室的内史叔兴,说:“这是什么祥?是吉祥还是凶祥?”回答:“现在鲁国有许多大丧,明年齐国会有大乱,国君将会得到诸侯的支持,但不会有好结果。”叔兴此后告诉他人,说:“关于阴阳的事情,不是仅仅一个吉凶就能够解释清楚的。吉凶要看是什么样的人,我不愿意扫了宋襄公的兴。”这一年,鲁国公子姬季友、鄫国国君夫人季姬、公孙兹先后去世。第二年齐桓公去世,齐国嫡子、庶子为争夺君位而发生内乱。宋襄公乘机讨伐齐国,妄图显示霸主地位,结果被楚国打败。刘歆认为,这一年的岁星(木星)在寿星位置,对应着降娄星。降娄,是鲁国分野,鲁国有几次大丧。在正月,太阳在星纪运行,压迫玄枵星。玄枵(xiāo),是齐国分野。石头,是山上的岩石;齐国,是太岳后人。五块石头象征着齐桓公去世后,五位公子将会争夺君位,而后发生内乱,因此说齐国第二年会发生大乱。庶民对应着流星,陨落在宋国,象征着宋襄公会得到诸侯国支持,干预齐国五公子因为争位而发生的内乱。流星陨落,鶂鸟退飞,表明宋襄公虽然得到诸侯国支持,但不会有一个好结果。六只鶂鸟象征着此后六年宋襄公称霸,逆风飞翔结果出现退飞,宋襄公在盂地被楚国擒获。民众违逆道德为乱,乱就会有妖孽、灾异出现,因此说吉凶要由人来掌控,以阴阳压制,才能避免祸患。齐国、鲁国的祸患不是由国君引起,所以叔兴说:我不愿意扫了宋襄公的兴。”京房在《易传》中讲:“拒绝谏言,一意孤行,这叫做‘恣意妄为’,鶂鸟退飞。这是嫡子被贬黜,所以鶂鸟会退飞。”

惠帝三年(公元前192年),有陨石落在绵诸道(在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东部),是一块儿大陨石。

武帝征和四年(公元前89年)二月丁酉,有陨石落在雍县,是两块陨石,天气晴朗无云,落在地上的声音,四百里外能够听到。

元帝建昭元年(公元前38年)正月戊辰(正月二十九日),有陨石落在梁国,是六块陨石。

成帝建始四年(公元前29年)正月癸卯(正月二十六日),有陨石落在槁县(今天河北栾城北部),是四块陨石;有陨石落在肥累县(今河北晋县西部),是一块陨石。

成帝阳朔三年(公元前22年)二月壬戌(二月二十七日),有陨石落在白马县(今天河南省滑县东部),是八块陨石。

成帝鸿嘉二年(公元前19年)五且癸未(五月六日),有陨石落在杜衍县(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南),是三块陨石。

成帝元延四年(公元前9年)三月,有陨石落在都关县(今天山东省鄄城东北),是二块陨石。

哀帝建平元年(公元前6年)正月丁未(正月十四日),有陨石落在北地郡(今天甘肃省庆阳县西北),是十块陨石。九月甲辰(九月十五日),陨石落在虞县(今天河南省虞城北部),是两块陨石。

平帝元始二年(公元2年)六月,有陨石落在巨鹿县(今天河北省巨鹿西南),是两块陨石。

从惠帝朝到平帝朝结束,共有十一次陨石坠落到地面上,每次都会有雷声闪光,在成帝朝、哀帝朝,天上坠落的陨石最多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