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书

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,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,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。《汉书》通过纪、表、志、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,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。全书包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,共八十万字。《汉书》以史料丰富、文赡事详、博学洽闻而著称,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,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特别是《十志》的撰写,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。
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

冯奉世,字子明,上党郡潞县人,后来迁至杜陵(宣帝的陵寝)县居住。冯奉世的祖先即战国时的名臣冯亭,在当时,冯亭担任韩国上党郡守。秦国进攻上党郡,阻断太行山通道,韩国不能派兵救援,冯亭最终将上党郡献予赵国。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,冯亭与赵国将军赵括,共同坚守上党郡抗秦,在长平之战中战死。此后冯氏家族分散在诸侯各国,有的留在潞县,有的来到赵国。在赵国的,后来成为赵国将军,将军后人,又有人做了代国丞相。秦灭亡六国后,冯亭后人冯毋择、冯去疾、冯劫做了秦国将相。

汉朝建国之后,在文帝朝,冯唐最有名,冯唐是代国丞相的儿子。武帝末年,冯奉世以良家子弟身份,在宫中担任郎官。在昭帝朝,以工作优秀补任为武安县长。后来免官,当时冯奉世年龄有三十余岁,开始攻读《春秋》,学习微言大义,钻研兵法,前将军韩增上奏昭帝,举荐冯奉世为军中司空令。宣帝朝本始年间(公元前73-前70年),冯奉世从军抗击匈奴。撤军返回后,冯奉世在朝中再次担任郎官。

此前,汉朝派出多批使者出使西域,出使的人中有些人不称职,有辱使命;还有些人贪污,有些使者在西域受到西域人刁难、侮辱。在当时,乌孙国有协助汉朝抗击匈奴的功劳,西域诸国归附汉朝,汉朝正要安抚他们,派出官员前去慰问,挑选可以出使西域的使者。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,以卫侯特使身份,持汉朝符节,护送大宛与其它西域诸国使臣回国。到了伊修城,西域都尉宋将说莎车国与附近的几个小国,曾经合谋杀害汉朝立的莎车王万年,还杀害了汉朝使者奚充国。当时匈奴发兵攻打车师城,没有攻下来,此后撤军。莎车国派出使者,扬言说北道诸国已经归附匈奴,而后合谋进攻南道,与南道诸国歃血为盟,背叛汉朝,从鄯善以西,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全部被阻断。西域都护郑吉、校尉司马意被困在北道诸国。冯奉世与副使严昌商议,认为此次出使,如果对叛逆不予以打击,莎车国的势力将会坐大,到那时,西域将会更加难以控制,将会危及到西域的稳定。遂以汉使持有的符节告谕西域诸国王,命令他们发兵,南北两道共发兵一万五千余人,联合进攻莎车国,攻下莎车城后,莎车王自杀,冯奉世将莎车王的首级传回长安。此后西域诸国安定下来,汉朝威望再次影响西域。冯奉世罢兵后,向朝廷奏报。宣帝召见韩增,说:“祝贺将军,将军举荐的人很称职。”冯奉世继续向西,奉朝廷使命来到大宛国。大宛王听说汉朝使者杀了莎车王,对汉朝使者非常恭敬,超过其它国家来的使者。冯奉世从大宛国带走他们的名马象龙,返回长安。宣帝对冯奉世此次出使西域非常满意,下诏让朝中大臣们廷议,要封赏冯奉世。丞相、将军们说:“《春秋》大义,大夫出使异域,为了安定国家,可以根据情况,行使权利。冯奉世此次出使,功勋卓著,应该封赏爵位并且享受食邑。”少府萧望之却认为,冯奉世奉使前往西域,有朝廷指定的使命,而冯奉世擅自改变朝廷指定的使命,擅自调动西域军队,虽然立功,不能封赏,否则以此为先例,后边出使的使者将会效仿。后来者像冯奉世一样,在西域随意发兵,妄图在万里之外侥幸立功,异域将会不断地产生事端。这种事情不能鼓励,因此不能封赏冯奉世。宣帝同意萧望之的意见,但还是任命冯奉世为光禄大夫,兼任水衡都尉。

元帝继位(初元元年,公元前48年)后,冯奉世担任执金吾。上郡属国投降汉朝的部分匈奴,大约有一万余人逃回匈奴。在此前,昭帝朝末年,黄河以西属国,胡伊酋若王也曾经率领手下部众几千人叛逃,冯奉世持皇帝授予的符节,率领汉军追赶。右将军典属国常惠去世后,冯奉世代替常惠担任右将军典属国,加诸吏称号。几年后,担任光禄勋。

元帝永光二年(公元前42年)秋天,陇西郡的彡(xiǎn)姐羌旁支造反,元帝下诏,召丞相韦玄成、御史大夫郑弘、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、左将军许嘉、右将军冯奉世共同商议。在当时,庄稼连年歉收,京师的谷米每石卖到二百余钱。边郡的粮食更加昂贵,卖到四百钱。崤山以东的粮食卖到五百钱。全国很多地方发生饥馑,朝廷为此事而焦虑,又遭遇羌人叛乱。丞相韦玄成等人不知所措。冯奉世说:“羌虏在靠近汉朝边郡叛乱,不及时加以剿灭,将无法控制远方的蛮夷。臣愿意率领汉军,前往征伐。”元帝问需要多少军队,冯奉世回答:“臣听说善用兵者,不二次用兵,不三次征粮,军队出征,不能长久地驻留在外,战事不能久拖不决,而要速战速决。以往用兵,对敌人分析得不够,出师受到损失;以至于再三调运军粮,旷日持久,耗费巨大,使得汉军威望受损。此次造反的羌虏,不会超过三万人,按照兵法,应该使用两倍的兵力六万人。可是羌人使用的武器只是弓矛之类,武器并不犀利,四万汉军足够,一个月解决问题。”丞相、御史大夫、还有两位将军均认为百姓正在收获庄稼,不应该调动太多的军队;一万汉军在边郡驻扎防守,即足够。冯奉世说:“不行。天下正在遭受饥馑,军队马匹也正处于疲惫状态,如果仅是在边郡驻军防守备战,军队驻守的装备很久没有整修,夷狄早就有轻视边郡守将的心态。羌人此次造反,如果仅使用一万汉军分兵驻守,羌虏看到汉军的兵力少,一定不会惧怕,假若交战,肯定会挫伤汉军的锐气,驻守也难以救援百姓。这样一来,汉军怯敌畏战的形态将会暴露无遗,羌人乘此机会联合各个部落,造反的羌人将会形成燎原之势,到那时,臣担心中国再派出去的军队就不再是这四万人,也不是花钱就可以解决问题。用兵太少,战事一定会旷日持久,这与一举解决叛乱相比,其结果相差万倍。”双方争执不下,互不相让。元帝最后下诏,再增加二千汉军。

在当时,元帝派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骑兵,屯兵驻守在边郡。典属国任立、护军都尉韩昌担任偏将,抵达陇西郡,汉军分为三处驻扎。典属国任立为右军,驻扎在白石县;护军都尉韩昌为前军,驻扎在临洮县;冯奉世为中军,驻扎在首阳县西极山上。前军韩昌抵达降同阪,先派出校尉率军前出,与羌虏争夺地利,又派出校尉在广阳谷,救护百姓。羌虏人数很多,派出去的两只汉军先后被打败,两位校尉被杀。冯奉世向朝廷上报战况,对比双方的人数,要求再增加汉军三万六千人,否则难以解决问题。元帝看了上书后,为冯奉世干脆增加汉军至六万人,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,协助冯奉世。冯奉世上书,说:“增兵就行了,不需要再派将军。”继而申请运输的费用。

元帝以玺书形式慰劳冯奉世,同时责备他,说:“皇帝问候右将军,将军率军在外征战,辛苦备至。羌虏侵犯我国边境,杀害我边郡官吏百姓,逆天背道,因此派出将军率领士大夫,代天行使讨伐。以将军的本领,率领精锐汉军讨伐叛逆的羌虏,完全有百战百胜的把握。而今将军畏敌避战,实在是让中国丢脸。是此前久不习战阵的结果?还是认为朝廷的恩赏不够,答应给予的赏赐,心中还没有底?朕感到奇怪。将军的上书中说,羌虏盘踞在深山,山上有许多小路,不得不分兵把守要害,需要增加援军,才能解决问题,部署已经确定,不需要再派大将,这些我都知道了。此前认为将军兵少,不足以驻扎守卫,于是征调附近的骑兵,日夜兼程,配合将军守卫。此次又征调三辅、河东郡、弘农郡的越骑、迹射、佽飞、彀者、羽林孤儿和呼速累、嗕种所属的部队,迅速赶往前线。用兵,自古以来就是凶器,一定会有成败利钝。担心的,是谋划不够,料敌不明,所以朝廷此次再派奋武将军协助将军。在古时,人们常讲,大将出征,战场上应该有偏将辅佐,为的是耀武扬威,偏将可以为将军参谋计划,将军又何必猜忌?将军爱护将士,赢得军心,料敌准确,擒敌果断,这些是将军需要做的。至于运输所需费用,有关部门会做出安排,将军不必挂虑。奋武将军率领的汉军抵达前线后,即刻合击羌虏。”

到了十月份,汉军抵达陇西郡。十一月份,齐头并进。大破羌虏,斩杀首级数千级,其余的羌人逃出塞外。战事仍然在持续,朝廷又增派汉军一万人,任命定襄郡太守韩安国担任建威将军。诸路汉军齐头并进,彻底打垮了反叛的羌虏,诸路大军随后凯旋撤回。元帝说:“羌虏经过此次打击,已经逃出塞外,撤回出征的汉军,留下部分兵力在当地屯田,防守要害地区。”

元帝永光三年(公元前41年)二月,冯奉世班师凯旋,返回京师,改任为左将军,仍然担任光禄勋。再后来以功劳受赐爵位,元帝下诏,说:“羌虏狡黠,残害官吏百姓,攻打陇西郡官衙,烧毁设置的驿亭,阻断道路桥梁,背逆天道。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此前率领汉军前往征讨,斩首捕获羌虏八千余级,捕获马牛羊数上万只。赐冯奉世关内侯爵,食邑五百户,黄金六十斤。”此次出征的裨将、校尉有三十余人,均受到赏赐。

元帝建昭元年(公元前38年),冯奉世因病去世。冯奉世在元帝朝前期十年,是元帝朝最重要的将领之一,冯奉世的功劳仅次于赵充国。

奋武将军任千秋,他的父亲名字叫做任宫,任宫在昭帝朝以丞相征事身份捕杀造反的左将军上官桀,得以受封为列侯,在宣帝朝担任太常,去世以后,任千秋继承爵位,再后来任千秋担任太常。在成帝朝,乐昌侯王商代替冯奉世担任左将军,任千秋担任右将军,后来又继任为左将军。任千秋的儿子孙子继承爵位,一直到王莽篡汉,爵位才断绝。

冯奉世去世二年后,元帝建昭三年(公元前公元前36年),西域都护甘延寿在西域诛杀匈奴郅支单于,受封为列侯。当朝丞相匡衡认为甘延寿矫制诏命,在西域滋事,依据的就是萧望之此前的议论,认为不应该封赏甘延寿,朝中参加讨论的官员均赞赏甘延寿的功劳,元帝根据大家的廷议,封甘延寿为侯爵。在当时,杜钦上书,又追述冯奉世此前的功劳,杜钦说:“在前朝,莎车王杀害汉朝派出的使者,联络西域小国背叛汉朝。左将军冯奉世以卫候身份,根据当时的情况,调动西域各国军队诛杀莎车王,安定了西域小国,对稳定汉朝边境做出极大贡献。功成返回后,朝中廷议的大臣们却有人认为,冯奉世出使西域,是奉皇帝诏命出使,《春秋》要义,认为使者在外,不能滋生事端,汉家制度规定,在外的使者不得擅自行动,因此没有得到封侯。此次匈奴郅支单于杀害汉朝使者,逃亡至康居国,都护甘延寿征发西域军队,还有屯田的汉军,共四万余人,斩杀郅支单于,并因此而受封为列侯。臣愚以为,对比前后两件事情,郅支的罪恶轻于莎车王,莎车国的军队多过郅支单于,汉朝动用的军队,冯奉世少于甘延寿,最终的结果,冯奉世建立的功勋,使得边境得以安宁,考虑到矫诏违命,甘延寿征发军队的后果,可能会更加严重。均为矫诏违命,在西域擅自采取行动,甘延寿得到了封侯,享受食邑,而冯奉世却没有得到封赏。臣听说功劳相同,赏赐有差异,大臣们则会心存疑虑,罪恶相同,处罚有差异,百姓们则会产生困惑;疑虑使得大臣工作懈怠,困惑会使得百姓漠视法律;工作懈怠会影响到国家治理,漠视法律,百姓则会变得无所措手足。冯奉世为了国家,舍生忘死,二者的封赏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异,为国家建立功勋,为世人做出表率,还要受到压制,不能得到表彰,这不是圣王鼓励忠臣,消除朝臣疑虑的本意。奏请陛下将此事交予有关部门讨论。”元帝认为这是先帝朝的事情,没有再交予下面讨论。

冯奉世有九个儿子,四个女儿。长女冯媛被选进后宫,是元帝的昭仪,生下中山孝王刘兴。元帝驾崩,冯媛作为中山王太后,跟随儿子中山王刘兴来到中山国。冯奉世的长子冯谭,通过太常举荐为孝廉,担任郎官,积累功绩补任为天水郡司马。冯奉世在西羌平叛时,冯谭担任校尉,跟随父亲从军有功,没有来得及受到封赏,因病去世,冯谭的弟弟冯野王、冯逡、冯立、冯参后来都做了大官。

冯野王,字君卿,跟随博士学习,精通《诗经》。在年轻时因为父亲的职务,担任太子家中庶子。冯野王年龄当时只有十八岁,向朝廷上书,愿意代理长安县令。宣帝对于冯野王自报奋勇,提出这样的请求,很欣赏,询问丞相魏相,魏相认为不应该鼓励。后来以工作优秀,冯野王补任为当阳县长,转任栎阳县令,又转任为夏阳县令。在元帝朝,冯野王升任为陇西郡太守,在任上,政绩突出,升任为左冯翊。一年后,冯野王治下的池阳县令并一贯贪污,认为冯野王是外戚,年纪轻,仍然我行我素。冯野王的部属督邮掾祋祤(duì yǔ)县人赵都调查此事,查明县令监守自盗十金,有罪,将其收捕。县令并拒捕,被赵都当场斩杀。并的家人上书鸣冤,朝廷将案件交予廷尉调查。赵都来到廷尉署自杀,以此来证明此事与冯野王无关,京师人称赞冯野王在部属中享有威望,冯野王升任为大鸿胪。

几年后,御史大夫李延寿因病去世,在位的官员,很多人推荐冯野王。元帝派出尚书在二千石官员中选拔,冯野王在各方面政绩都是第一。元帝说:“我假若任用冯野王担任三公,后世人会说我偏心于后宫亲属,而且会拿冯野王作为例子。”于是下诏,说:“刚强坚毅,无私无畏,大鸿胪冯野王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。能言善辩,代表朝廷,出使四方,少府五鹿充宗当之无愧。廉洁节俭,太子少傅张谭堪称楷模。任命少傅张谭担任御史大夫。”元帝从下级提拔重用张谭,越过冯野王,也是为了回避嫌疑,因为冯野王是冯昭仪的哥哥。冯野王为此而叹息,说:“别人因为是外戚,得到尊宠,我们兄弟因为是外戚,却显得低人一等!”冯野王虽然没有做到三公,但仍然受到元帝信任,在当时很有名气。

成帝继位后,有关官员上奏,冯野王是诸侯王的舅舅,不宜在朝中担任九卿。于是冯野王以同等级别出任上郡太守,成帝加赐黄金一百斤。朔方郡刺史萧育密封上奏,推荐说:“冯野王品行高尚,能力超群,内足以辅弼朝政,外足以教化百姓。很惋惜像冯野王这样的人才,不能在朝中与大臣们共谋国是。此前冯野王因为是诸侯王的舅舅,不得不在上郡出任太守,应该以贤才将冯野王召回朝中,表明国家内举不避亲,重用贤者。”成帝在做太子时,即知道冯野王的大名。恰好此时冯野王因病免职,病好后,又以原二千石官员身份负责黄河大堤的河防护理,继而担任琅琊郡太守。在当时,成帝的大舅阳平侯王凤在朝中担任大司马大将军,辅政已有八九年时间,由于多次发生灾异,京兆尹王章向成帝谏言,暗指这是王凤在朝中专权,造成的结果,不应该再继续重用王凤,同时推荐冯野王代替王凤。成帝最初采纳了王章的建议,而后又反悔,并且杀了王章(详情记载在《元后传》中)。此事与冯野王有关联,冯野王为此而感到不安,遂托病在家中休息,假满三个月后,请求再续假,与妻子回到杜陵县修养,看病吃药。大将军王凤暗示御史中丞弹劾冯野王,说冯野王续假养病,却在家中养尊处优,持虎符离开自己管理的郡界回家,作为朝廷官员,犯下不敬罪。杜钦当时是大将军幕府阁僚,杜钦一向敬佩冯野王父子的为人,即写信给王凤,替冯野王说情:“我看到朝廷的规定是,二千石官员告假,路过长安,告知一声就行了,并不另行专门请假。现在有关官员认为退休可以回家,请假不能回家,是将一种规定做了两种解释,失去朝廷重赏轻罚之意。官员考核三次,成绩优秀,请求休假,可以准假;假满三个月后请求续假,可以奏请皇上恩准。官员请假可以,皇上恩准的续假却不行,这是让规定失去轻重。而且二千石官员因病请假,回家养病,是有先例的,并没有不准离开任职地域的规定。《左传》中讲:‘赏有疑虑,则行赏,以广施恩德,激励官员上进;罚有疑虑,则免罚,为的是谨慎用刑。这是对处理问题有疑问,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。’现在解释法令,不顾已有的旧例,却滥施不敬罪,将大臣置于犯罪的境遇,违背了慎刑重赏的古训。二千石官员,千里之外,为国家管理地方,负有军事重任,不宜离开,也要在制定新法令之后,再按照新法令处理类似的情况,而冯野王此次所犯错误,是在制定法令之前。赏罚都要讲究信用,不能不慎重考虑。”王凤不予理睬,还是免去了冯野王的职务。郡国二千石官员,有病不能请假回家,从此次开始。

在当时,冯野王继承父亲的关内侯爵位,被免官回到封邑。几年后,年纪大了,在家中去世。儿子冯座继承爵位,一直到孙子,因为中山王太后的事情,而受到牵连,爵位断绝。

冯逡,字子产,熟悉《易经》。通过太常举荐为孝廉,在宫中担任郎官,补为谒者。元帝建昭年间(公元前38-前34年),冯逡经推选担任复土校尉。通过光禄勋于永推荐茂材,冯逡又担任了美阳县令。积累政绩后,升任为长乐宫护卫司马,清河郡都尉,陇西郡太守。在任期间,冯逡廉洁公平,年纪只有四十几岁,因病在任上去世。在都尉任上,冯逡曾经谏言方略,修整河堤(详情记载在《沟洫志》中)。

冯立,字圣卿,熟悉《春秋》。因为父亲的职务在宫中担任郎官,后来升任为诸曹。元帝竟宁年间(公元前33年),冯立以诸侯王舅舅身份,担任五原郡属国都尉。几年后,又升任为五原郡太守,转任西河郡、上郡,担任郡太守。冯立在任上为官清廉、公正,处理政事的方式与野冯王有相似之处,但是更有智慧,懂得通过恩赏激励属下,重视教化作用。当地官员百姓因为此而称颂冯野王、冯立,这一前一后两位太守,编歌谣说:“大冯君,小冯君,兄弟任职相因循,聪明贤德惠吏民,政如鲁、卫德比邻,周公、康叔犹二君。”再后来冯立转任为东海郡太守,因患有风湿病,身体麻痹。成帝听说后,又将冯立转任为太原郡太守。冯立先后在五个郡,担任太守,每个地方的任职,都有政绩。年纪老了,冯立在任上去世。

冯参,字叔平,对《尚书》很有研究。年轻时担任过黄门郎兼任给事中,在宫内宿卫十几年。冯参为人严谨,进退彬彬有礼,姿容端庄、严肃。冯参还是冯昭仪的小弟弟,由于为人严肃恭谨,待人不苟言笑,严厉得让人感到畏惧,始终没有得到皇帝重用。元帝竟宁年间(公元前33年),冯参以诸侯王舅舅身份,补任为渭陵(汉元帝陵寝)县食官令。因为有病,又改任为陵寝中郎官。后来在成帝朝,成帝有诏,不必过于操劳。成帝阳朔年间(公元前24-前21年),中山王到长安来朝见成帝,冯参被提拔为上河郡农都尉。因病免官,病愈后冯参重新担任渭陵县陵寝中郎官。成帝永始年间(公元前16-前13年),冯参被越级提拔为代郡太守。因为边郡路途遥远,又改任为安定郡太守。几年后,因病离职,病好后,担任谏议大夫,而后担任都水官,负责左冯翊地区的水利工作。成帝绥和年间(公元前8-前7年),成帝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,中山王不再有继承皇位的机会,为此成帝封中山王的舅舅冯参为宜乡侯,以此来宽慰中山王。冯参来到封邑,上书请求到中山国看望中山王、王太后。还没有抵达,中山王刘兴病逝。中山王生病时,曾经上奏成帝,希望能够将冯参的爵位改封在关内,将食邑安排在长安。成帝可怜兄弟在病中提出的请求,下诏说:“中山孝王短命早逝,希望将舅舅冯参的宜乡侯改封在关内,回到长安居住,朕很感动。冯参可以回到京师长安,以列侯身份,享受奉朝请的待遇。”成帝五个封侯的舅舅,很敬畏冯参。丞相翟方进也很敬重冯参,多次对冯参说:“规矩实在是太多。君侯在前朝,因为是诸侯王的舅舅,按照当时的规定,不能够在朝廷任职,而今成帝的舅舅,五人在同一天受封为列侯,身份甚为尊贵。此后你与他们在一起,要谦逊一些,以示尊重。君侯如果仍然是仪态严肃,对五侯不能表示出谦恭,恐怕对自身不利。”冯参一向以礼仪为重,始终难以改变个性。过了不久,哀帝继位,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在朝中显贵,因为此前在后宫与冯参的姐姐中山王太后有过矛盾,傅太后诬陷中山王太后诅咒皇上,犯下大逆罪,详情记载在《外戚传》。冯参以太后亲属的身份受到牵连而获罪,谒者带着诏书,召冯参到廷尉署去,冯参遂自杀。临死之前,仰天长叹道:“冯参父子兄弟均为朝廷大臣,臣贵为列侯,而今却身负恶名而死,姊弟不敢爱惜性命,痛心的是以何面目再去见地下的先人!”为此而死去的有十七人,众人莫不感到可怜、惋惜。冯氏宗族最终全部迁回老家。

赞辞如下:《诗经》中说:“抑抑威仪,惟德之隅。”宜乡侯冯参鞠躬尽瘁,崇尚道义,择地而行,可谓是仁人君子,最终死于诬陷,难以自救,令人哀叹!谗邪猖獗,忠良遇害,自古以来,莫不如此。因此在春秋时,伯奇遭遇流放,孟子惨遭宫刑,申生自缢身死,屈原汨罗沉江,《诗经.小弁》为此做诗,《离骚》为此而述发愤懑。《诗经》中说:“内心忧伤,涕泪滂沱。”冯参姊弟,同样令人哀伤!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