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书

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,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,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。《汉书》通过纪、表、志、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,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。全书包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,共八十万字。《汉书》以史料丰富、文赡事详、博学洽闻而著称,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,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特别是《十志》的撰写,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。
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

自从有了文字,上古时的圣贤者,我们能够知道的,大都是通过经典、传略,其中所记载的人物,唐尧帝、虞舜帝以上,帝王均享有谥号,辅佐帝王的贤臣们,已经难以知道。战国以后,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,还经常会提起他们,虽然与孔子的著述不能相互印证,但是在文献中也都还有记载,在文献中,用这些人,彰显善恶,警戒后人,因此将他们收录在古今人物表中。孔子说:“谈到圣与仁,我怎么敢当?”孔子又说:“凡事行仁,即是圣!”“没有智,怎么能够谈仁?”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遇到困难才学,又其次也;遇到困难还不学习,这样的人,只能是等而下之。”孔子还说:“中人之上的人,可以与他谈论高深的学问。”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。”解释经义的人均认为:像尧帝、舜帝、禹帝、后稷、商契,这些圣人可以与他们谈论善的行为,鲧和兜,这样的恶人只能与他们谈论恶的行为,谈论善行即会遭受迫害。为善者,可以谈论善;为恶者,不可以谈论善,这是上智,比如像桀王、纣王这样的恶人,龙逢、比干与桀王、纣王谈论善行,只能遭受迫害,以至于最终被杀害。像于莘、崇侯这样的人,只能与他们谈论恶行,只可以谈论恶行,不可以谈论善行的人,这样的人是下愚。齐桓公重用管仲为国相,在春秋时诸侯国中成为霸主,管仲去世之后,齐桓公让竖貂辅佐朝政,使得国家最终陷入动乱,可以与善人,也可以与恶人共处的,是中人。将他们按照顺序,排列出九个等次,从各种经典、传略中整理出来,按照时代顺序加以排列,以备参考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