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书

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,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,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。《汉书》通过纪、表、志、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,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。全书包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,共八十万字。《汉书》以史料丰富、文赡事详、博学洽闻而著称,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,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特别是《十志》的撰写,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。
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

日法:八十一。由元始黄钟初九乘以九,这是一龠的数字,得出日法(一日八十一分,为《三统历》的本母。《三统历》一个朔望月的日法数)。

闰法:十九,这是章岁的年法数。天地的终数加在一起,得出闰法(《三统历》以十九年为一章,即冬至和朔旦连续两次与太阳相会合的周期。十九个回归年为235个月,每年十二个月,十九个回归年则是:235=19×12+7。也就是说,在十九个回归年中要安排七个闰月,才能使月份与季节保持相对固定的关系。因此,一章也是闰月设置的周期)。

统法:一千五百三十九。以闰法乘以日法数,即可得出统法。

元法:四千六百一十七。统法数乘以三,即可得出元法数。

会数:四十七。天数九乘以三,地数十乘以二,即可得出会数。

章月:二百三十五。会数乘以五,即可得出章月。

月法:二千三百九十二。推演大衍象,即可得出月法。

通法:五百九十八。月法除以四,即可得出通法。

中法:十四万零五百三十。以章月数乘以通法数,即可得出中法数。

周天:五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。以章月数乘以月法数,即可得出周天数。

岁中:十二。以三统乘以四季,即可得出岁中。

月周:二百五十四。以章月数加上闰法数,即可得出月周数。

朔望相会:一百三十五。天数二十五乘以三,地数三十乘以二,即可得出朔望相会。

会月:六千三百四十五。以会数乘以朔望相会,即可得出会月。

统月:一万九千零三十五。会月数乘以三,即可得出统月数。

元月:五万七千一百零五。统月数乘以三,即可得出元月数。

章中:二百二十八。以闰法数乘以岁中数,即可得出章中数。

统中:一万八千四百六十八。以日法数乘以章中数,即可得出统中数。

元中:五万五千四百零四。统中数乘以三,即可得出元中数。

策余:八千零八十。元中数乘以十,再减去周天数,即可得出策余数。

周至:五十七。闰法数乘以三,即可得出周至数。

木金相乘为十二(天以三生木,地以四生金,三、四一十二。),这是木星围绕太阳运行一周,回到原点的时间,也叫做小周。小周乘以《坤》策,是一千七百二十八(十二乘以一百四十四,得出一千七百二十八。),这是木星的年数。

见中分数:二万零七百三十六。

积中数:十三,中余:一百五十七。

见中法数:一千五百八十三。是见数。(见:就是会合日期)

见闰分数:一万二千零九十六。

积月数:十三;月余:一万五千零七十九。

见月法数:三万零七十七。

见中日法数:七百三十万零八千七百一十一。

见月日法数:二百四十三万零六千二百三十七。

金火相乘为八(地以四生金,地以二生火,二、四得八),以火相乘为十六而小复(这是金星相会合的周期)。小复乘以《乾》策,得出三千四百五十六年,这是太白金星的年数(十六乘以二百一十六,得出三千四百五十六。)。

见中分数:四万一千四百七十二。

积中数:十九,中余数:四百一十三。

见中法数:二千一百六十一,这是复数(早晨见一次,傍晚见一次,为一复。三千四百五十六年,早晨见二千一百六十一次,傍晚见二千一百六十一次)。

见闰分:二万四千一百九十二。

积月:十九;月余:三万二千零三十九。

见月法:四万一千零五十九。

晨中分:二万三千三百二十八。

积中:十;中余:一千七百一十八。

夕中分:一万八千一百四十四。

积中:八;中余:八百五十六。

晨闰分:一万三千六百零八。

积月:十一;月余:五千一百九十一。

夕闰分:一万零五百八十四。

积月:八;月余:二万六千八百四十八。

见中日法:九百九十七万零七千三百三十七。

见月日法:三百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七十九。

土木相乘,再以经纬二相乘得出三十(天以五生土,天以三生木,三、五一十五,二倍为三十),这是土星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,也叫做小周。小周乘以《坤》策,得出四千三百二十年,这是土星的年数(李锐说:“三十乘以一百四十四,得出四千三百二十”)。

见中分:五万一千八百四十。

积中:十二;中余:一千七百四十。

见中法:四千一百七十五。这是相会的数字。

见闰分:三万零二百四十。

积月:十二;月余:六万三千三百。

见月法: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。

见中日法:一千九百二十七万五千九百七十五。

见月日法:六百四十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五。

火星的运行很特别,大约二年绕太阳运行一周,三十二周为六十四年(公转周期大约687天)这是小周数。小周数乘以《乾》策,即可以得出太阳的大周数,为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年,这是火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年数(李锐说:六十四乘二百一十六,得出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四)。

见中分:十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。

积中:二十五;中余:四千一百六十三。

见中法:六千四百六十九。这是相会的数字。

见闰分:九万六千七百六十八。

积月:二十六;月余:五万二千九百五十四。

见月法:十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一。

见中日法:二千九百八十六万七千三百七十三。

见月日法:九百九十五万五千七百九十一。

水星的运行很特别(公转周期为88天),围绕太阳运行一年叫做及初,六十四个及初是一个小复。小复乘以《坤》策,这是大阴大周,为九千二百一十六年,这是水星运行的年数(李锐说:六十四乘以一百四十四,得出九千二百一十六)。

见中分:十一万零五百九十二。

积中:三;中余:三万二千四百六十九。

见中法:二万九千零四十一。这是相会的周期数。

见闰分:六万四千五百一十二。

积月:三;月余:五十一万零四百二十三。

见月法:五十五万零一千七百七十九。

晨中分:六万二千二百零八。

积中:二;中余:四千一百二十六。

夕中分:四万八千三百八十四。

积中:一;中余:一万九千三百四十三。

晨闰分: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八。

积月:二;月余:十一万四千六百八十二。

夕闰分:二万八千二百二十四。

积月:一;月余:三十九万五千七百四十一。

见中日法:一亿零三千四百零八万二千二百九十七。

见月日法:四千四百六十九万四千零九十九。

将太阴、太阳的年数加在一起,再除以二,各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年。阳施放出阳气,阴促成万物生长。

以木、火、土三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数率减去年数,余下的即可以得出相会的年数(李锐说:木星、土星的运行数率是一百四十五年,火星的运行数率是七千三百五十五年。行星的运行数率减去年数,就是相会的年数。年数,为围绕太阳运行的周转年数。运行数率,为行星运行的周数。围绕太阳运行的周转年数减去行星运行的周数,余下的就是行星运行减去围绕太阳运行的周转年数,这就是相会的年数)。

东九西七乘以年数(钱大昕说:金星、水星早晨可以看到,伏在东方;傍晚可以看到,伏在西方。大概的数率,早晨是十六分之九,傍晚是十六分之七),合并九七为一个法度,得出一的数字(钱大昕说:以九乘以年数,再以十六相除,得出一,这是早晨看到的年数。以七乘以年数,再以十六相除,得出一,这是傍晚看到的年数),即可得出金星、水星早晨、傍晚可以看到的年数(钱大昕说:依照此法求得金星早晨可以看到的年数是一千九百四十四,傍晚可以看到的年数是一千五百二十二,水星早晨可以看到的年数是五千一百八十四,傍晚可以看到的年数是四千零三十二)。

以年中乘以年数,即可以得出行星可以相会的中分数。

行星相会的数字,就是相会中法。

以年数的闰数乘以年数,这是行星相会的闰分数。

以章岁乘以相会的数字,就是见月法。

以元法乘以相会的数字,就是见中日法。

以统法乘以相会数,就是见月日法。

木星,早晨看到,去掉一天的一半。以顺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十一分二度,运行一百二十一天。停下来,经过二十五天旋转。又以逆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七分一度,运行八十四天。又停下来,再经过二十四天零三分的旋转。再以顺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十一分二度,经过一百一十一天运行,有一百八十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二分伏。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里,有一百八十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五分,除去逆行,确定木星运行三十度一百六十六万一千二百八十六分。在一年中出现,运行一次而后伏。每天运行不到十一分一度。伏三十三天三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七分,木星运行三度一百六十七万三千四百五十一分。一个回归日,有三百九十八天五百一十六万三千一百零二分,木星运行三十三度三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七分。这是运行的规律,因此说,木星每天运行一千七百二十八分一百四十五分之一度。

金星,早晨看到,去掉一天的一半。逆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二分一度,运行六天。停下来,经过八天旋转。开始顺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四十六分三十三度,经过四十六天。开始顺时针方向运行,速度加快,每天运行一度九十二分十五度,经过一百八十四天而伏。在二百四十四日里可以看到,除去逆行,确定金星运行二百四十四度。而后伏,每天运行一度九十二分三十三度有余。伏八十三天,金星运行一百一十三度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分。在早晨可以看到、伏三百二十七日,金星运行三百五十七度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分。在傍晚可以看到,去掉一天的一半。开始运行,每天运行一度九十二分十五度,经过一百八十一天一百零七分,每天四十五。而后顺行,速度减慢,每天运行四十六分三度十三,经过四十六天。停下来,经过七天一百零七分,每天六十二分旋转。而后逆行,每天运行二分一度,经过六天而伏。在二百四十一天里可以看到,除去逆行,确定金星运行二百四十一度。而后伏,逆行,每天运行八分七度有余。伏十六天一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分,金星运行十四度三百零六万九千八百六十八分。在傍晚可以看到伏,运行二百五十七天一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分,金星运行二百二十六度六百九十万七千四百六十九分。重复一次,运行五百八十四天一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分。这是金星的运行,因此说每天运行一度。

土星,早晨看到,去掉一天的一半。开始顺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十五分一度,运行八十七天,而后停下来,经过三十四天旋转。而后逆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八十一分五度,经过一百零一天。又停下来,经过三十三天八十六万二千四百五十五分旋转。又开始顺行,每天运行十五分一度,经过八十五天而伏。在三百四十天里可以看到,运行八十六万二千四百五十五分,除去逆行,确定土星运行五度四百四十七万三千九百三十分。而后伏,每天运行不到十五分三度。经过三十七天一千七百一十七万零一百七十分,土星运行七度八百七十三万六千五百七十分。一个回归日,经过三百七十七天一千八百零三万二千六百二十五分,土星运行十二度一千三百二十一万零五百分。这是土星运行的规律,因此说,土星每天运行四千三百二十分一百四十五分之一度。

火星,早晨看到,去掉一天的一半。开始顺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九十二分五十三度,经过二百七十六天,而后停下来,经过十天旋转。而后逆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六十二分十七度,经过六十二天。又停下来,经过十天旋转。接下来顺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九十二分五十三度,经过二百七十六天而伏。在六百三十四天中可以看到,除去逆行,确定火星运行三百零一度。而后伏,每天的运行不到九十二分七十三度,伏一百四十六天一千五百六十八万九千七百分,火星运行一百一十四度八百二十一万八千零五分。一个回归日,经过七百八十天,一千五百六十八万九千零七百分,火星共运行四百一十五度八百二十一万八千零五分。这是火星运行的规律,因此说每天运行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分之七千三百五十五之一度。

水星,早晨看到,去掉一天的一半。开始向逆时针方向运行,每天运行二度,经过一天。而后停下来,经过二天的旋转。再次顺行,每天运行七分六度,经过七天。继续顺行,速度加快,每天运行一度零三分之一度,十八天后开始伏。一共在二十八天里可以看到,除去逆行,确定水星运行二十八度。而后伏,每天运行一度九分加七分之一度有余,经过三十七天一亿二千二百零二万九千六百零五分,水星运行六十八度四千六百六十一万零一百二十八分。一般早晨可以看到、而后伏,共有六十五天一亿二千二百零二万九千六百零五分,水星运行九十六度四千六百六十一万零一百二十八分。傍晚可以看到,去掉一天的一半。而后顺行,速度加快,每天运行一度又三分之一度,经过十六天二分之一日。继续顺行,速度减慢,每天运行七分六度,经过七天。停下来,经过一天二分,一天一次的旋转。而后逆行,每天运行二度,经过一天而后伏。共有二十六天可以看到,除去逆行,确定水星运行二十六度。而后伏,然后逆行,每天运行十五分四度有余,经过二十四天,水星运行六度五千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零二十分。在傍晚可以看到伏,经过五十日,水星运行十九度七千五百四十一万九千四百七十六分。重复一次,经过一百一十五天一亿二千二百零二万九千六百零五分。水星又开始重复运行,因此说每天运行一度。

推算日月运行的的元统:要从太极上元开始推演,不计算推演的年数,除去盈元法,除去剩下来的不满一统,即可得出天统甲子以来的年数。满了一统,将其除去,剩余的即可得出地统甲辰以来的年数。又满了一统,再除去,剩余的即可得出人统甲申以来的年数。各以其统的首日为纪(统首日:就是甲子、甲辰、甲申)。

推算天正:以章月数乘以统岁数,章岁数满了得一,叫做积月,不满者叫做闰余。闰余达到十二个以上,这一年就会有闰月。求出地正,加上一个积月;求出人正,加上二个积月。

推算正月朔:用月法乘以积月,日法数满了得出一,叫做积日,不满者叫做小余。小余达到三十八以上,这个月就是大月。积日满了六十,除去,不满者叫做大余。计算从统日的第一天算起,计算除去的,就是朔日。再求第二个月,加上大余二十九,小余四十三。小余满了日法得出一,合并到大余,大余满了六十,除去,与上面的方法相同。求弦,加上大余七,小余三十一。求望,加上大余十四,小余六十二。

推算闰余的结果:以十二乘以闰余,加七得一。章中满了以后,就是得出的数字,从冬至日算起,数字多出来的,就是中至终闰满。中气在朔日或者第二天,则前月没有中气,前月为闰月。

推算冬至:用策余数乘以统岁数,统法满了得出一,叫做大余,不满者叫做小余。除数与前面一样,求出来的就是冬至日。

求八节(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、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。):加上大余四十五,小余一千零一十。求出二十四节气,三次以小余数乘以三,加上大余十五,小余为一千零一十。

推算中部二十四节气:均以元作为法数(李锐说:“设置周天,以二十四节气来除,得出二万三千四百二十一,二十四分之十六,约为三分之二,以三通分,内子得出七万零二百六十三,以三通法无法相除,得出大余十五,小余为一千零一十,因此叫做‘以元为法’”)。

推算五行:其中四行(四行:春木、夏火、秋金、冬水)各有七十三天,统法分为七十七天。中央有十八天,统法分为四百零四天。冬至以后,中央(中央为土)二十七天六百零六分。

推算清晨出现的星:设置积日,用统法相乘,用十九乘以小余而后合并积日。周天满了,就将其除去;不满者,假若统法满了,则得出一度。从牵牛星开始计算,计算出多余的,就是清晨出现的星。

推算每天半夜出现的星:以章岁乘以每月的小余,再减去合晨度。小余不足,就破开全度。

推算每月半夜里出现的星:以月周乘以每月的小余,统法满了得出一度,用以减去合晨度。

推算各加时:以十二乘以小余为实数,各分母满了为法数,从子时算起,计算出来以外的数字,就是加时。

推算月食:设置太阳、月亮交会的积月,以二十三相乘,满了一百三十五,即除去。不满者,加上二十三得出一个月,满了一百三十五,就是所得出的数字,从正开始,计算以外的,就是月食。月食加时,就是望日冲辰。

推算五星现复:从太极上元以来,以及所有所求年数乘以大统现复数,年数满了得出一,就是现复数;不满者叫做现复余。从现复余数溢出了它的现复数,一以上出现的在前一年,一倍以上的,又在前前一年,不满岁的在今年。

推算星所出现的中次:以现中分乘以定现复数,现中法满了得出一,就是积中;不满现中法的叫做中余。用元中除以积中,所余出来的数字叫做中元余。用章中除去中元余,余数并入章中数。用十二除去章中数,余数就是星现中次。中数从冬至开始算起,次数从星纪开始算起,算出来的数字以外,就是星所现中次数。

推算星现月:用闰分乘以定现复数,用章岁乘以中余数,把二个数字相加,现月法溢出来了得出一,加上积中,就是积月数;不满现月法的叫做月余。用元月除以积月余数,叫做月元余数。用章月除以月元余,并入章月数。用十二除以章月数,到达有闰的这一年,除以十三后并入章月数。三年一闰,六年二闰,九年三闰,十一年四闰,十四年五闰,十七年六闰,十九年七闰。不满现月法的,从天正开始算起,算数以外,就是星所现月。

推算至日:用中法乘以中元余,元法溢出了得出一,叫做积日数;不满元法的叫做小余数;小余数满了二千五百九十七以上,叫做中大数。按照规则数除以积日,算数以外,就是冬至。

推算朔日:用月法乘以月元余数,日法溢出来了得出一,叫做积日数,余名叫做小余数。小余数在三十八以上,为月大数。按照规则数除以积日,算数以外,就是星现月朔日。

推算入中次日度数:用中法乘以中余数,用现中法乘以小余数,把二个数字相加,现中日法溢出来了得出一,就是入中日入次度数。中日到达了日数,接着用次日初以数字,算出来的数字以外,就是星所现及日所在的度数。求夕,在日后十五度。

推算入月日数:用月法乘以月余数,用现月法乘以小余数,二个数字相加,现月日法溢出来了得出一,就是入月日数。加上大余数,按照规则数相除,就是现日数。

推算后现中:把积中加进中元余数,把后中余加进中余数,溢出来了,其法数得出为一,加上中元余数,按照规则数相除,就是后现中数。

推算后现月:把积月加进月元余数,把后月余数加进月余数,溢出来了,其法数得出为一,加上月元余数,按照规则数相除,就是后现月数。

推算至日以及入中次度数,按照上面的方法。

推算朔日以及入月数,按照上面的方法。

推算晨现加夕,夕现加晨,都按照上面的方法。

推算五步:从开始出现的日数,到所求的日数,运用行星运行的度数相乘。其中的行星假若日有中分的,就用分子乘以全数作为实数,分母乘以全数作为被除数。其中两个行星有中分的,分母分度数乘全数,分子数也一样,让分子乘以全数作为除数,分母乘以全数作为被除数,除数、被除数相同得出者为一,这叫做积度。从星初现所在宿度开始计算,算数以外,就是星所在的宿度。

推算岁(木)星所在的位置:从上元以来,不计算所求年数,年数一满,就除去,年数不满的以一百四十五相乘,以一百四十四作为除数,与除数相等者得出为一,这叫做积次;不满的叫做次余。积次满了十二,除去它,不满十二的叫做定次。从星纪起开始计算,计算结果以外的数字,就是所在次。想要知道太岁,用六十除以积次,所余的,不满十二的,从丙子起开始计算,计算完以外的数字,就是太岁日。

岁(木)星盈亏。据古人讲:“岁星失去了它的位序,错行至明年的位序,损害了轸星,周人、楚人惊恐不安。”五星的盈亏不是什么过错。错过了一年,问题就大了,错过了一个晚上没有什么,没有错过最好。这就是行星位置的关系。六物,是指年、时、日、月、星、辰。辰者,是日、月交会的时间,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。

星纪:首先在北斗十二度,为大雪。再到牵牛初度,为冬至。夏历为十一月,商历为十二月,周历为正月。最终在婺女宿七度。

玄枵:首先在婺女宿八度,为小寒。再到危宿初度,为大寒。夏历为十二月,商历为正月,周历为二月。最终在危宿十五度。

娵訾:首先在危宿十六度,为立春。再到营室宿十四度,为惊蛰。现在叫做雨水,夏历为正月,商历为二月,周历为三月。最终在奎宿四度。

降娄:首先在奎宿五度,为雨水。现在叫做惊蛰。再到娄宿四度,为春分。夏历为二月,商历为三月,周历为四月。最终在胃宿六度。

大梁:首先在胃宿七度,为谷雨。现在叫做清明。再到昂宿八度,为清明,现在叫做谷雨,夏历为三月,商历为四月,周历为五月。最终在毕宿十一度。

实沈:首先在毕宿十二度,为立夏。再到井宿初度,为小满。夏历为四月,商历为五月,周历为六月。最终在井宿十五度。

鹑首:首先在井宿十六度,为芒种。再到井宿三十一度,为夏至。夏历为五月,商历为六月,周历为七月。最终在柳宿八度。

鹑火:首先在柳宿九度,为小暑。再到张宿三度,为大暑。夏历为六月,商历为七月,周历为八月。最终在张宿十七度。

鹑尾:首先在张宿十八度,为立秋。再到翼宿十五度,为处暑。夏历为七月,商历为八月,周历为九月。最终在轸宿十一度。

寿星:首先在轸宿十二度,为白露。再到角宿十度,为秋分。夏代为八月,商代为九月,周代为十月。最终是在氐宿四度。

大火:首先在氐宿五度,为寒露。再到房宿五度,为霜降。夏历为九月,商历为十月,周历为十一月。最终在尾宿九度。

析木:首先在尾宿十度,为立冬。再到箕宿七度,为小雪。夏历为十月,商历为十一月,周历为十二月。最终在斗宿十一度。

角宿有十二颗,亢宿有九颗,氐宿有十五颗,房宿有五颗,心宿有五颗,尾宿有十八颗,箕宿有十一颗。

在东边七十五度。

斗宿有二十六颗,牛宿有八颗,女宿有十二颗,虚宿有十颗,危宿有十七颗,营室宿有十六颗,壁宿有九颗。

在北边九十八度。

奎宿有十六颗,娄宿有十二颗,胃宿有十四颗,昴宿有十一颗,毕宿有十六颗,觜宿有二颗,参宿有九颗。

在西边八十度。

井宿有三十三颗,鬼宿有四颗,柳宿有十五颗,星宿有七颗,张星宿十八颗,翼宿有十八颗,轸宿有十七颗。

在南边一百一十二度。

九章岁是一百七十一年,出现九道小终。经过九终一千五百三十九岁,而后为大终。三终后而为元终。在牵牛星之前四度五分进退。有九次交会。阳以九为终结,所以日有九道。阴兼有阳九道和日九道,所以月有十九道。阳的意思是成功,九次交会后结束。四次公转而成为易,四年中多余一天,四个章年后朔多余出一天(余八十一分之一日),作为篇首,八十一个章年后完成一统。

一、甲子元首。汉代太初元年。十,辛酉。十九,己未。二十八,丁巳。三十七,乙卯。四十六,壬子。五十五,庚戌。六十四,戊申。七十三,丙午,中。

甲辰二统。辛丑。己亥。丁酉。乙未。壬辰。庚寅。戊子。丙戌,季。

甲申三统。辛巳。己卯。丁丑。文王四十二年。乙亥。鲁微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948年)。壬申。庚午。戊辰。丙寅,孟。鲁愍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274年)。

二、癸卯。十一,辛丑。二十,己亥。二十九,丁酉。三十八,甲午。四十七,壬辰。五十六,庚寅。六十五,戊子。七十四,乙酉,中。

癸未。辛巳。己卯。丁丑。甲戌。壬申。庚午。戊辰。乙丑,季。

癸亥。辛酉。己未。丁巳。周公五年。甲寅。壬子。庚戌。戊申元四年。乙巳,孟。

三、癸未。十二,辛巳。二十一,己卯。三十,丙子。三十九,甲戌。四十八,壬申。五十七,庚子。六十六,丁卯。七十五,乙丑,中。

癸亥,辛酉。己未。丙辰。甲寅。壬子。庚戌。丁未。乙巳,季。

癸卯。辛丑。己亥。丙申。甲午。壬辰。庚寅。成十二年。丁亥。乙酉,孟。

四、癸亥。初元二年。十三,辛酉。二十二,戊午。三十一,丙辰。四十,甲寅。四十九,壬子。五十八,己酉。六十七,丁未。七十六,乙巳,中。

癸卯。辛丑。戊戌。丙申。甲午。壬辰。己丑。丁亥。乙酉,季。

癸未。辛巳。戊寅。丙子。甲戌。壬申。鲁惠公三十八年(公元前731年)。己巳。丁卯。乙丑,孟。

五、癸卯。河平元年(汉成帝年号,公元前28年)。十四,庚子。二十三,戊戌。三十二,丙申。四十一,甲午。五十,辛卯。五十九,已丑。六十八,丁亥。七十七,乙酉,中。

癸未。庚辰。戊寅。丙子。甲戌。辛未。己巳。丁卯。乙丑,季。商代太甲元年(公元前1579年)。

癸亥。庚申。戊午。丙辰。甲寅。鲁献公十五年。辛亥。己酉。丁未。乙巳,孟。楚元王三年(汉初诸侯王,公元前199年)。

六、壬午。十五,庚辰。二十四,戊寅。三十三,丙子。四十二,癸酉。五十一,辛未。六十,己巳。六十九,丁卯。七十八,甲子,中。

壬戌。庚申。戊午。丙辰。癸丑。辛亥。己酉。丁未。甲辰,季。

壬寅。庚子。戊戌。丙申。鲁炀公二十四年。癸巳。辛卯。已丑。丁亥。鲁康公四年。甲申,孟。

七、壬戌。始建国三年(王莽年号,公元11年)。十六,庚申。二十五,戊午。三十四,乙卯。四十三,癸丑。五十二,辛亥。六十一,己酉。七十,丙午。七十九,甲辰,中。

壬寅。庚子。戊戌。乙未。癸巳。辛卯。己丑。丙戌。甲申,季。

壬午。庚辰。戊寅。乙亥。癸酉。辛未。己巳。鲁定公七年(公元前503年)。丙寅。甲子,孟。

八、壬寅。十七,庚子。二十六,丁酉。三十五,乙未。四十四,癸巳。五十三,辛卯。六十二,戊子。七十一,丙戌。八十,甲申,中。

壬午。庚辰。丁丑。乙亥。癸酉。辛未。戊辰。丙寅。甲子,季。

壬戌。庚申。丁巳。乙卯。癸丑。辛亥。鲁釐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。戊申。丙午。甲辰,孟。

九、壬午。十八,己卯。二十七,丁丑。三十六,乙亥。四十五,癸酉。五十四,庚午。六十三,戊辰。七十二,丙寅。八十一,甲子,中。

壬戌。己未。丁巳。乙卯。癸丑。庚戌。戊申。丙午。甲辰,季。

壬寅。己亥。丁酉。乙未。癸巳。鲁懿公九年(公元前807年)。庚寅。戊子。丙戌。甲申,孟。元朔六年(汉武帝纪元年号,公元前123年)。

推算章首朔旦的冬至日,用大余三十九,小余六十一,按照法则数相除,各从自己的统首算起。而后求此后的章年,而后再加上大余三十九,小余六十一,就有了八十一章。

推篇:大余仍然是三十九,小余加上一。求出周至,加上大余五十九,小余二十一。

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昭公十七年(公元前525年)“郯(tán)国君主来鲁国朝见。”《左传》中记载,鲁国大夫叔孙昭子问郯国国君,在少昊氏世代,鸟是什么职务,郯国君主回答:“那是我的先祖,这件事情我知道。在上古时,黄帝以云纪事,因此百官师长以云命名;炎帝以火纪事,因此百官师长以火命名;共工氏以水纪事,因此百官师长以水命名;太昊氏以龙纪事,因此百官师长以龙命名。我的先祖少昊氏挚刚建国时,凤鸟来仪,因此以鸟纪事,百官、师长以鸟命名。”叔孙郯子根据少昊氏是从黄帝传承帝位,黄帝是从炎帝传承帝位,炎帝是从共工传承帝位,共工是从太昊氏传承帝位,因此先说黄帝,再上溯至太昊氏。在《易经》中有记载,这即是庖牺氏、神农氏、黄帝之间的传承关系。

太昊帝:《易经》中讲:“庖牺氏统治天下。”意思是说庖牺氏接受天命后,统治天下,成为百王的首领。庖牺氏以木德接受天命,也叫做太昊帝,享有木德。在当时,庖牺氏率领百姓,制作渔网和鱼罟,捕获渔虾,猎取野兽,用鱼肉、兽肉供奉祖先,天下人称太昊帝为庖牺氏。《礼经·祭典》中记载:“共工氏称霸九州。”意思是说共工氏虽然享有水德,水德是在木德、火德之间,位序不对。因此说,共工氏通过武力,通过杀戮而变得强大,共工氏虽然称霸天下,但共工氏不可能成为统治天下的王。如同秦朝享有水德,处于周代、汉代的木德、火德之间。周人搞乱了位序,《易经》中没有记载。

炎帝:《易经》中说:“庖牺氏衰落之后,神农氏兴起。”这是说共工氏虽然称霸,但是不能成为天下人的王,即使享有水德,在排序上也不对。应该以火德继承木德,接下来应该是炎帝。炎帝领导百姓学习农耕稼穑,天下人称炎帝为神农氏。

黄帝:《易经》中说:“神农氏衰落之后,黄帝氏兴起。”火生土,接下来是黄帝,黄帝享有土德。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后,统治天下。黄帝采取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,有轩车和冕服,天下人称黄帝为轩辕氏。

少昊帝:《考德》中说,少昊氏的名字叫做清。清者,据说黄帝的儿子名字叫做清阳,黄帝的子孙中有一位名字叫做挚立。土生金,少昊帝享有金德,天下人称少昊帝为金天氏。周人改换了少昊帝的音乐,《易经》中没有记载,只记下了排序。

颛顼帝:《春秋外传》中讲,少昊帝衰落后,九黎族开始作乱,颛顼帝在此时接受天命,重用重、黎。他是苍林昌意的儿子。金生水,因此说颛顼帝享有水德。天下人也称颛顼帝为高阳氏。周人改换了颛顼帝的音乐,《易经》中没有记载,只记下了排序。

帝喾:《春秋外传》中讲,颛顼帝建立的制度,帝喾全部接受。帝喾是清阳玄嚣的孙子。水生木,因此说帝喾享有木德。天下人称帝喾为高辛氏。继而帝喾的儿子帝挚继承帝位,具体年代不详。周人改换帝喾的音乐,《易经》中没有记载。周人祭祀帝喾。

唐尧帝(公元前2311-前2241年):《帝系》中说,帝喾有四位妃子,陈丰生下尧帝,封国在唐地。高辛氏衰落之后,天下归于唐尧。木生火,因此说唐尧帝享有火德,天下人称唐尧为陶唐氏。唐尧将帝位禅让予虞舜,让儿子朱到丹渊做了诸侯。唐尧帝在位七十年。

虞舜帝(公元前2240-前2191年):《帝系》中说,颛顼帝生下穷蝉,经历五代人,生下瞽叟,瞽叟生下舜帝,住在虞地的妫水弯部,唐尧帝将帝位禅让予虞舜帝。火生土,因此说虞舜帝享有土德,天下人称虞舜帝为有虞氏。

虞舜帝将天下禅让予大禹,让儿子商均做了诸侯。虞舜帝在位五十年。

伯禹帝(公元前2190-):《帝系》中说,颛顼帝经历五代人,生下鲧,鲧生下禹帝,虞舜帝将天下禅让予大禹。土生金,因此说伯禹帝享有金德。天下人称伯禹为夏后氏。此后夏朝后人继承大禹,先后有十七位王在位,夏朝一代享国四百三十二年(注:夏历以元月为岁首)。

成汤(公元前1757-前1745年):《书经·汤誓》中说,商汤讨伐夏桀。金生水,因此说成汤享有水德。天下人称成汤为商,后世人又称为殷商。

《三统历》中说,从上元到商汤讨伐夏桀这一年,经历了十四万一千四百八十岁,这一年是在大火星、房宿五度,古人讲:“大火星,是阏(yān)伯之星,对应的是商人。”在成汤时,接受天命,建立商国,作为天子,成汤在位十三年。在商的纪年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这一天驾崩。《书序》中讲:“成汤去世,在太甲元年,诏命伊尹作《伊训》。”在《伊训》这一篇文告中讲:“太甲元年十二月(注: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)乙丑初一,伊尹祭祀先王,诸侯在明堂询问相关事宜。”谈到商代已经经历了成汤、太丁、外丙三位先王,先王去世之后,在冬至这一天,在明堂上祭祀上帝,同时让先王配享祭祀,这一天是冬至朔旦。商代已经过去了九十五年,商的纪元在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,没有余分,是一个甲申统。从商汤讨伐夏桀,再到武王伐纣,商代共计经历六百二十九年,古人讲,殷商“享受祭祀六百年。”

《殷历》中讲,成汤即位执政第十三年(公元前1745年),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一天,在六蔀(bù)首驾崩。到周公五年,距离商汤讨伐夏桀,已经过去了四百五十八年,中间少了一百七十一年,不满六百二十九年。以夏代的乙丑作为甲子,计算其年份,应该在孟统后边第五章,是癸亥朔旦冬至。现在以甲子蔀首,年数有差距,此处出现谬误。殷代先后共有三十一位王在位,享有天下六百二十九年。

《四分》:上元到商汤讨伐夏桀,有十三万二千一百一十三年,这是八十八纪,以甲子蔀首,记入商汤讨伐夏桀后的一百二十七年(清代学者钱大昕说:《四分历》,七十六岁为一蔀,二十蔀为一纪,合在一起即是一千五百二十岁)。

《春秋历》: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,是孟统的二次会首。又经过八年,武王伐纣(注:孟统,甲申统,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)。

武王:《书经·牧誓》中讲,武王讨伐商纣(公元前1128年)。水生木,因此说是木德。天下人称周族为周室。

《三统》:从上元到武王伐纣这一年,有十四万二千一百零九年,这一年在鹑火星、张星十三度。文王接受天命后第九年驾崩,又经过二年,在一个吉祥的大日子,武王伐纣,因此《书序》中讲:“第十一年,武王伐纣,制作《太誓》。”八百诸侯在孟津聚会。又经过二年,武王伐纣克殷成功,再到箕子归降,前后共计十三年。因此《书序》中讲:“武王克殷,以箕子归降为标志,写作《洪范》。”在《洪范》第一篇中记录:“在第十三年祭祀的时候,武王拜访箕子。”从文王接受天命,到此时为止,前后共计有十三年,这一年在鹑火星。古人讲:“岁星在鹑火星的位置,这是周的分野。”武王伐纣的大军出征,在殷历的第十一月戊子,太阳在析木星、箕星七度的位置。古人讲:“太阳在析木星。”这一天晚上,月亮在房宿五度的位置。房宿也叫做天驷星。古人又讲:“月亮在天驷星。”再经过三天,即是周历的正月辛卯初一,日月在北斗前一度交会,这是斗柄的位置。古人又讲:“日月在斗柄交会。”第二天是壬辰,水星在早晨出现。在癸巳这一天,武王率领大军出发,到了丙午,大军前行,到了戊午,从孟津渡过黄河。孟津距离周的出发地有九百里,大军每天行进三十里,经过三十一日,开始渡河。渡河第二天已经是己未冬至,水星与婺女宿隐伏,经过建星和牵牛星,到了婺女宿天鼋星的首部。古人又讲:“水星在天鼋。”《周书·武成》中讲:“一月初二,月亮昏暗无光,第二天是癸巳,武王在早晨从周的镐京出发,率领大军伐纣。”《序传》中讲:“一月戊午,大军在孟津渡过黄河。”到了庚申,这是二月的朔日。到了四日癸亥,大军到了牧野,连夜摆开战阵,在甲子拂晓,战阵已经摆列有绪。《外传》中讲:“周武王在二月癸亥的夜里布阵。”《武成》篇中讲:“接下来是三月,朔日月亮无光,在五日甲子,杀死商纣王。”这一年,闰数余十八,时间是大寒的中间,是周历的二月己丑晦。第二天是闰月庚寅朔。三月二日是庚申惊蛰。四月己丑天上月亮无光。月亮无光,是在朔日。月亮有光,是在望日。这一个月是申辰望日,乙巳,就是十七日。因此《武成》篇中讲:“四月望日,六天后是二十二日,武王在周庙祭祀。第二天是二十三日,祭祀上天。五天后是二十七日,在周庙献俘,用战争中斩杀敌人的左耳祭祀祖先。”文王十五岁(公元前1214年)生下武王,文王接受天命九年(公元前1131年)后驾崩,驾崩四年(公元前1128年)后武王克殷。克殷这一年,武王应该是八十六岁的老人,又过了七年驾崩。因此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中讲:“文王享寿九十七岁而终,武王享寿九十三岁而终。”武王在位十一年(公元前1122年),周公摄政五年(公元前1117年),正月丁巳朔旦冬至,《殷历》是六年戊午,距离鲁炀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1041年)七十六年,记入甲申统二十九章首。又过了二年,到了周公七年(公元前1115年),这一年,周公“将帝位交还予成王”。这一年的二月乙亥朔,是庚寅望,此后六天,是乙未。因此《召诰》中说:“二月既望,六日是乙未。”这一年的三月是甲辰朔,三日是丙午。《召浩》中讲:“三月丙午,月亮露面了。”古文《月采》中讲:“三月,月亮出来了。”这一年的十二月是戊辰晦,周公将朝政交还予成王。因此《洛诰》中讲:“戊辰,成王在新邑,在这一天祭岁,诏命制作策文,周公继承文王、武王遗志,接受天命,前后辅政七年。”

成王元年(公元前1116年)正月己巳朔,成王诏命周公的儿子伯禽在鲁国接受封土。又经过三十年(公元前1087年),四月庚戌朔,十五日甲子月亮残缺。《顾命》中讲:“四月月缺,成王身体有病不豫,甲子这一天,成王盥沐净身。”制作《顾命》,第二天乙丑,成王驾崩(公元前1087年)。康王十二年(公元前1075年)六月戊辰朔,三日庚午,在《毕命丰刑》中讲:“十二年六月庚午,月亮露面,康王诏命制作策书《丰刑》。”

《春秋》、《殷历》均是以殷历作为纪年依据,鲁国的历法,从周昭王以后,不再采用周王室的纪年,只能根据周公、伯禽以下来推算纪年,排出纪年。鲁公伯禽(公元前1116-前1071年),按照纪年推算,在位四十六年,在周康王十六年(公元前1071年)去世。古代典籍中记载:“燮父、伯禽一起侍奉康王。”意思是晋国侯燮父、鲁国公伯禽在同一时间侍奉周康王。接下来伯禽的儿子鲁考公(公元前1070)即位,考公就是姬酉。鲁考公(公元前1070-前1067年),根据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四年后去世,弟弟鲁炀公姬熙即位(公元前1064年)。鲁炀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1041年)正月丙申朔旦冬至,《殷历》记载为丁酉,距离鲁微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965年)七十六年。

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鲁炀公(公元前1066-前1007年)在位六十年,儿子鲁幽公姬宰即位。鲁幽公(公元前1006-前993年),按照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十四年,弟弟鲁微公(公元前992-前943年)姬茀即位,姬茀又叫做姬沸。鲁微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965年)正月乙亥朔旦冬至,在《殷历》中记载为丙子,距离鲁献公十五年(公元前889年)七十六年。

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鲁微公在位五十年,儿子鲁厉公(公元前942-前906年)姬翟即位,姬翟又叫做姬擢。鲁厉公,按照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三十七年,弟弟鲁献公(公元前905-前856年)姬具即位。鲁献公十五年(公元前891年)正月甲寅朔旦冬至,在《殷历》中记载为乙卯,距离鲁懿公九年(公元前807年)七十六年。

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鲁献公在位五十年,儿子鲁慎公姬势即位,姬势又叫做姬嚊。鲁慎公(公元前855-前826年),按照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三十年,弟弟鲁武公姬敖即位。鲁武公(公元前825-前816年),按照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二年,儿子鲁懿公姬被即位(公元前815年),姬被又叫做姬戏。鲁懿公九年(公元前807年)正月癸巳朔旦冬至,按照《殷历》中记载为甲午年,距离鲁惠公七十六年。

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鲁懿公在位九年,鲁懿公哥哥的儿子鲁柏御即位。鲁柏御(公元前806-前796年),按照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十一年,鲁柏御的叔父鲁孝公姬称即位。鲁孝公姬称(公元前795-前769年),按照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二十七年,儿子鲁惠公姬皇即位。鲁惠公三十八年正月壬申朔旦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癸酉,距离鲁釐公七十六年。

《史记·世家》中记载,鲁惠公(公元前768-前723年)在位四十六年,儿子鲁隐公姬息即位。

从伯禽接受封土到春秋纪年开始,前后经历三百八十六年。

春秋,鲁隐公(公元前722-前712年),按照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隐公在位十一年,弟弟鲁桓公姬轨即位。鲁隐公元年距离当年武王伐纣,已经过去了四百年。

鲁桓公(公元前711-前694年),按照《春秋》中记载,在位十八年,儿子鲁庄公姬同即位。

鲁庄公(公元前693-前662年),按照《春秋》中记载,在位三十二年,儿子鲁愍公姬启方即位。

鲁愍公(公元前661-前660年),按照《春秋》中记载,在位二年,弟弟鲁釐公(公元前659-前627年)姬申即位。釐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正月辛亥朔旦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壬子,距离鲁成公七十六年。

这一年距离上元十四万二千五百七十七年,到了孟统五十三章的开始。因此典籍中有记载:“鲁釐公五年春天,周王室正月辛亥朔,太阳位于南至。”“八月甲午,晋侯围困上阳。”童谣中说:“丙子早晨,苍龙星座尾星在辰时隐伏,军队威武,攻取虢国。鹑火星闪耀,天策星灰暗,鹑火星是军队的象征,虢公逃亡。”卜偃说:“九月十月日月会交会吗?丙子旦,太阳在尾星,月亮在策星,鹑火星在中间,就是这个时间。”到了冬天十二月丙子,晋国灭亡虢国。解释历法的人使用夏历,因此说周代的十二月,即是夏代的十月。这一年,岁星在大火。典籍中记载晋侯派出近侍披讨伐蒲城,重耳逃亡至狄人那里。晋国的史官董因说:“君(重耳)逃亡,岁星在大火。”此后十二年,是鲁釐公十六年(公元前644年),岁星在寿星位置。因此典籍中有记载,重耳在狄人那里住了十二年,而后继续逃亡,经过卫国五鹿,向乡村人乞食,乡村人戏弄重耳,拿土块给他吃。大夫子犯说:“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,此后十二年,一定能够获取这块土地。岁星再次位于寿星,到那时我们将擒获此地的诸侯。”此后八年,就是鲁釐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636年),岁星在实沈星,秦穆公接纳重耳。典籍中有记载,董因说:“君在辰星出现时开始逃亡,在参星出现时回到晋国,一定能够擒获诸侯。”

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釐公在位三十三年,儿子鲁文公(公元前626-前609年)姬兴即位。鲁文公元年,距离辛亥朔旦冬至二十九年。这一年是闰余十三,恰好是小雪,闰应当在十一月以后,却变成了在三月,因此典籍中记载:“不符合礼。”在此后五年,闰余十,这一年没有闰,而增加了闰。闰,是用来纠正朔日的。没有闰就增加闰,又不告知朔日,因此典籍中记载:“有闰月,却不告知朔日。”意思是说没有这一个月。典籍中还记载:“不告知朔日,是没有礼。”

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文公在位十八年,儿子鲁宣公姬倭即位。

鲁宣公(公元前608-前591年),按照《春秋》中记载,在位十八年,儿子鲁成公(公元前590-前573年)姬黑肱即位。鲁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辛卯,距离鲁定公七年(公元前503年),有七十六年。

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成公在位十八年,儿子鲁襄公(公元前572-前542年)姬午即位。鲁襄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546年),距离辛亥一百零九年。九月乙亥是朔日,这是建申月。鲁国史书中记载:“十二月乙亥朔,天上出现日食。”《左传》中讲:“冬天十一月乙亥朔日,天上出现日食,此时辰星在申星的位置,负责历法的官员失职,再次失去闰。”意思是说,按照当时的时间,实际上已经是十一月,不查看北斗的斗柄,也不考查天上的星宿。鲁襄公二十八年(公元前545年)距离辛亥一百一十年,岁星在星纪,典籍中有记载:“春天无冰。”《左传》中说:“岁星在星纪,却错误地出现在玄枵星。”鲁襄公三十年,岁星在娵訾星。鲁襄公三十一年(公元前542年),岁星在降娄宿。这一年距离辛亥一百一十三年,二月有癸未,向上距离鲁文公十一年,在承匡会盟那一年,夏历正月甲子朔,一共有四百四十五个甲子(六十天为一甲子),多出二十天,一共是二万六千六百零六天,因此绛县有一位老人说:“臣出生的那一年,是正月甲子朔,有四百四十五个甲子。其余的数到今天,是一个甲子的三分之一。”晋国的乐师旷说:“郤成子到承匡会盟的那一年,距今已经有七十三年。”晋国的赵史官说:“亥有二个头,六个身,把它的二个头取下,放在身子旁边,就是日数。”士文伯(伯瑕)说:“那就是二万六千六百零六天。”

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襄公在位三十一年,儿子鲁昭公姬稠(公元前541-前510年)即位。鲁昭公八年(公元前534年),岁星在析木星,鲁昭公十年(公元前532年),岁星在颛顼之虚,就是玄枵星。鲁昭公十八年,距离辛亥一百三十一年,五月有丙子、戊寅、壬午,火星在黄昏时出现,宋国、卫国、陈国、郑国发生火灾。鲁昭公二十年(公元前522年)春天,周王室正月,距离辛亥一百三十三岁,是辛亥后第八章的开始。正月己丑朔旦冬至,没有了闰。《左传》中讲:“二月己丑,太阳在南至。”鲁昭公三十二年(公元前510年),岁星(木星)在星纪,距离辛亥一百四十五年,多出来一次。《左传》中因此说:“越国有岁星,吴国征伐越国,一定会失败。”

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昭公在位三十二年,弟弟鲁定公(公元前509-前495年)姬宋即位。鲁定公七年(公元前503年),正月己巳朔旦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庚午,距离鲁元公七十六年。

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定公在位十五年,儿子鲁哀公(公元前494-前468年)姬蒋即位。鲁哀公十二年(公元前483年)冬天十二月流火(阴历秋天的黄昏,火星由中天逐渐西降,根据这个知道暑退而秋至),不是建戌之月(阴历九月)。这个月发生了蝗灾,因此《左传》中说:“火星消失后,昆虫应该进入休眠,而今火星仍然在向西下沉,这是负责历法的官员失职。”《诗经》中说:“七月流火。”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哀公在位二十七年。

从《春秋》开始,到鲁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年)纪年结束,前后经历二百四十二年。

六国《春秋》中记载,鲁哀公在春秋后十三年在邾退位,儿子鲁悼公姬曼即位,姬曼又叫做姬宁。鲁悼公(公元前467-前429年)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三十七年,儿子鲁元公(公元前428-前408年)姬嘉即位。鲁元公四年(公元前425年)正月戊申朔旦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己酉,距离鲁康公七十六年。鲁元公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二十一年,儿子鲁穆公(公元前407-前375年)姬衍即位,姬衍又叫做姬显。鲁穆公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三十三年,儿子鲁恭公(公元前374-前353年)姬奋即位。鲁恭公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二十二年,儿子鲁康公(公元前352-前344年)姬毛即位。鲁康公四年正月丁亥朔旦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戊子,距离鲁缗公七十六年。鲁康公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九年,儿子鲁景公(公元前343-前315年)姬偃即位。鲁景公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二十九年,儿子鲁平公姬旅(公元前314-前295年)即位。鲁平公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二十年,儿子鲁缗公(公元前294-前273年)姬贾即位。鲁缗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277年)正月丙寅朔旦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丁卯,距离楚元王(汉初诸侯王)七十六年。鲁缗公(公元前294-前273年),按照《世家》中记载,在位二十三年,儿子鲁顷公姬雠即位。鲁顷公(公元前272-前249年),《史记·表》中记载,在位十八年,秦昭王五十一年(公元前256年),秦国灭亡周王室。周王室前后共计有三十六位王在位,共计八百六十七年。

秦昭王去世那一年(公元前251年),按照《史记·本纪》中记载,已经有五年时间,没有周天子。秦孝文王(公元前250年),《史记·本纪》中记载,在位一年。秦孝文王元年(公元前250年),楚考烈王(公元前262-前238年)灭亡鲁国(公元前250年),鲁顷公被废黜为庶人,此时距离周王室灭亡,已经是第六年。秦庄襄王(公元前249-前247年),《史记·本纪》中记载,在位三年。秦始皇,《史记·本纪》中记载,在位三十七年(公元前246-前210年)。秦二世,《史记·本纪》中记载,在位三年(公元前209-前207年)。从秦昭王灭周,到秦二世灭亡,秦国前后共计有五代帝王,共计四十九年。

汉高祖(公元前206-195年)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高帝纪》,继承周的统治,讨伐秦国。木生火,因此汉享有火德,统治天下的国家称号为汉。距离上元十四万三千零二十五岁,汉纪元元年,岁星(木星)在大棣星东井宿二十二度,鹑首宿六度。因此《汉志》中记载,岁星在大棣,也叫做敦牂(zāng),太岁星在午。汉高祖八年(公元前199年)十一月乙巳朔旦为冬至,这一年是楚元王(汉初诸侯王,刘歆的先祖)三年。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丙午。距离武帝元朔元年(公元前128年)有七十六年。《高帝纪》中记载,高祖在位十二年。

惠帝(公元前194-前188年)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惠帝纪》,在位七年。

高后(公元前187-前180年)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高后纪》,在位八年。

文帝(公元前179-前157年),纪元年号有前元十六年,后原七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文帝纪》,在位二十三年。

景帝(公元前156-前141年),纪元年号有前元七年,中元六年,后元三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景帝纪》,在位十六年。

武帝(公元前140-前87年),纪元年号有建元、元光、元朔,各有六年。元朔六年(公元前123年)十一月甲申朔旦为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乙酉,距离元帝初元元年(公元前48年)有七十六年。还有纪元年号元狩、元鼎、元封,各有六年。接下来是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距离上元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年。此前十一月甲子朔旦为冬至,岁星在星纪婺女宿六度,根据《汉志》中记载,岁星也叫做困敦,在正月,岁星离开婺女宿。接下来还有纪元年号太初、天汉、太始、征和,各有四年,加上后元二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武帝纪》,武帝在位共计有五十四年。

昭帝(公元前86-前74年),有纪元年号始元、元凤,各有六年,还有元平一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昭帝纪》,昭帝在位共计有十三年。

宣帝(公元前73-前49年),有纪元年号本始、地节、元康、神爵、五凤、甘露,各有四年,再加上黄龙一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宣帝纪》,在位共计有二十五年。

元帝(公元前48-前33年),初元二年(公元前47年)十一月癸亥朔旦为冬至,根据《殷历》中记载为甲子,作为纪首。这一年,在十月份出现日食,不是日月交会的时辰,不能成为纪首。距离建武(东汉光武帝年号,公元25-前55年)纪元年号有七十六年。元帝朝有纪元年号初元、永光、建昭,各有五年,再加上竟宁一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元帝纪》,元帝在位共计有十六年。

成帝(公元前32-前7年),有纪元年号建始、河平、阳朔、鸿嘉、永始、元延,各有四年,再加上绥和二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成帝纪》,成帝在位共计有二十六年。

哀帝(公元前6-前1年),有纪元年号建平四年,加上元寿二年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哀帝纪》,哀帝在位共计有六年。

平帝(公元1-前5年),《汉书》中著有《平帝纪》,有纪元年号元始五年,而后以宣帝的玄孙刘婴作为继承人,称为孺子。孺子,著有《纪》(公元6-8年),在此期间,新都侯王莽居于摄政位三年,王莽名义上是居于摄政位,其实是盗窃帝位,窃取国号,而后取汉而代之,将国号名称更改为新室。新室(公元9-23年),有纪元年号始建国五年,天凤六年,地皇三年(注:应该是地皇四年),著有《纪》,王莽前后盗取皇位十四年。接下来是更始帝(公元23-25年),著有《更始帝纪》,作为汉代刘氏宗室,最终灭亡了王莽,在位二年(注:与建武元年重迭)。赤眉贼寇立宗室子弟刘盆子,取代更始帝。从汉纪元元年到更始二年(注:更始三年与建武元年重迭),共计有二百三十年。

光武帝(公元25-57年),著有《光武帝纪》,刘秀以景帝后人,高祖的第九代孙接受天命,此后复兴汉朝,将纪元年号更改为建武,这一年,岁星在鹑尾星张宿位置,建武纪元年号共计有三十一年,加上中元二年,光武帝在位共计有三十三年。

注:中国历史纪年与公元纪年仍然有出入的地方。作为译者,难以翔实核对,采取以下措施:1.主要按照《中国历史纪年表》(方诗铭编著)里面的纪年,从共和元年(公元前841年)向上推演;2.按照《汉书》中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,进行相加,一直相加至尧帝,为公元前2311年;3.《汉书》中每隔76年为一蔀,但是在计算时,仍然发现有些地方年数有出入,比如,“鲁献公十五年(公元前891年)正月甲寅朔旦冬至,在《殷历》中记载为乙卯,距离鲁懿公九年(公元前807年)七十六年。”实际计算结果是84年。暂且存疑。4.公元纪年与历史纪年的对比,参考了清代数学家李锐的《日法朔余强弱考》,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的《三统术衍》,以及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的《中国天文学史》;5.夏商周三代帝王在位的时间与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中计算出来的时间有很大出入,暂且存为一家之言,接受专家、学者们的批评、指正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