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书

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,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,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。《汉书》通过纪、表、志、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,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。全书包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,共八十万字。《汉书》以史料丰富、文赡事详、博学洽闻而著称,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,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特别是《十志》的撰写,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。
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

司马相如担任郎官几年后,恰逢唐蒙被派往西南,负责打通夜郎、僰中的通道,朝廷征发巴郡、蜀郡上千官兵,为了供应粮食,郡里还安排了转运粮食的差役,达一万余人。在工程期间,唐蒙引用战时军法,杀了当地的首领。巴郡、蜀郡百姓惊恐不安。武帝得知情况后,派司马相如前往晓谕唐蒙等人,指责他们执行政策有误,同时向巴郡、蜀郡百姓说明,这不是朝廷的意思。相如去后,发布檄文如下:

告巴郡、蜀郡太守:蛮夷地区不服从朝廷管理,已经有很长时间,蛮夷不时地侵扰边境,劳动朝廷官员。陛下继位以来,安抚天下,恩惠施予四方,征调大军,讨伐匈奴,北方单于恐惧,拱手臣服,屈膝言和。康居国地处西域,也屡次派人,通过重重翻译,向大汉皇帝稽首称臣,奉献贡品。汉军东指,闽国、越国先后平定;南粤国都城番禺,粤王派出太子来到长安,觐见皇帝。南部蛮夷,西部僰人,争先恐后,孝敬贡物,不敢有丝毫懈怠,其族人举首翘望,议论纷纷,愿意报效皇帝圣德,希望归附为内臣。但由于路途遥远,山高林密,川流湍急,难以抵达。朝廷看到逆天者已诛,为善者未赏,因此派出中郎将前往安抚,征发巴郡、蜀郡各五百军士,携带礼品,兼任护卫,以防意外,没有征讨出兵的意思,更没有派出大军征剿的想法。现在听说汉军将领引用战时军法,使得巴蜀子弟受到伤害,民众不安,巴蜀擅自转输军粮,这些不是陛下的意思。受征士卒中有逃亡者,也有自残者,这些辜负了皇帝对人臣的希望。

边郡将士,看到边境举火,烽燧冒烟,即会人人奋勇,个个争先,提枪上马,弯弓搭箭,奔走相告,惟恐落后。他们在边郡迎刀枪,冒箭矢,义无反顾,死战不退,同仇敌忾,为国捐躯。生死都不怕,怎么会恶意对待已经编入户籍的臣民,视巴郡、蜀郡百姓为异类呢?国家因为考虑久远,为了长远利益,需要巴蜀子弟作为人臣,负起责任。将军有皇帝封赏,享受爵位,身为列侯,居住在长安东第。即使去世,立下的功名也可以传于后世,将封爵土地传予子孙。侍奉君王,需要忠诚,享受尊位,将功名传于后世,建立功勋,万世不灭。作为忠臣贤将,应该肝脑涂于中原,热血浸润大地,生死不避。现在需要巴郡、蜀郡子弟出使南夷,送去礼品,就自残,或者逃亡,逃避责任,这样做即使身死,也会为后人所耻笑,如果有谥号,只能是至愚,为父母亲带来耻辱,让天下人指责。人的思想境界,有时会差得很远!这些也不能责怪他们,父兄没有给予及时教导,子弟犯下错误,没有给予及时劝谕,致使他们寡廉鲜耻,世风浇薄。即使被处以杀头,也没有什么不合适!

陛下叹惜使者与士卒这样做,又痛悼百姓愚昧,做了不应做之事,再次派出使臣,晓谕百姓此次出使的目的,同时指责部分官员越权,造成士卒死亡,责备当地三老孝悌,教导不够,造成一定后果。现在正是农忙时节,又烦劳百姓,已经注意到巴郡、蜀郡的属县,正在忙于农耕,担心边远山溪峡谷间的村民,不能得到皇帝慰问,檄书一到,即刻向下面县、道传达,让百姓们知道陛下的声音,切记不可懈怠!

相如回到长安奏报,唐蒙已经打通部分通往夜郎的道路。还要修通西南夷道,又征发了巴郡、蜀郡、广汉郡的士兵,参加施工的有数万人。道路修了二年,工程仍然不能完工,士卒死伤枕藉,耗费了国库上亿万的金钱。蜀郡百姓,以及负责工程的官员们均认为,修筑西南夷道得不偿失。在当时,邛夷、莋夷的君长听说南夷已经归附汉廷,得到朝廷很多赏赐,也希望归附汉廷,成为内臣,他们请求朝廷派出官吏,与南粤国一样对待。武帝问司马相如,相如回答:“邛地、莋地、冉地、駹地靠近蜀郡,容易打通道路,过去也曾经设置过郡县,只是在汉朝建国后,郡县遭到废弃。现在重新打通道路,设置郡县,效果会超过南粤国。”武帝也有此想法,于是拜相如为中郎将,带上朝廷颁发的符节,出使该地域,副使是王然于、壶充国、吕越人,乘坐四辆传车,再让巴郡、蜀郡的官吏携带财物,笼络西南夷君长。到了蜀郡,郡太守以下官员,来到郊外迎接,县令背负弓箭在前边引路,蜀郡人认为相如此次归来,非常尊贵。相如的岳父大人卓王孙、临邛的乡绅们均在城门外,献上牛酒,以示敬重。卓王孙喟然叹道,自己当初不愿意把女儿嫁予长卿,实在是见识短浅,对待女婿不够意思,这一次相如返回蜀郡,卓王孙又分予女儿许多财产,与儿子的财产一样多。相如出使西南夷,经略边郡,促使邛人、莋人、冉人、駹人、斯榆的君长争相内附,成为汉朝内臣,汉廷此后撤销了原来的边关,将关口外移,向西抵达沫水、若水,向南抵达牂牁。打通灵山通道,在孙水上修筑桥梁,以方便邛人、莋人通行。司马相如返回长安后奏报,武帝心中非常高兴。

相如出使蜀郡时,蜀郡很多老人们说,修筑通向西南夷的道路没有用,朝中有些大臣也持有相同看法。相如想提出谏言,而且工程已经开工,不能停下来,于是写了一篇文章,借蜀郡父老的口吻,阐述思想,在文章中还有一位使者提出诘难,双方问答,以阐明天子的意图,同时强调此次出使的目的,让百姓明白皇帝的良苦用心。文章如下:

汉朝建国已经七十八年,至今恩德传至第六世,汉军威武雄壮,皇帝普施恩惠,万民沐浴恩泽,域外浸润圣德。朝廷派出使臣出使西域,随处实施教化,汉风所指,所向内附。现在冉人、駹人已经愿意归服,莋人、邛人争相称臣,斯榆,苞蒲先后获得平定,汉军高奏凯歌而还,然后挥军东指,抵达蜀都。

当地耆老、搢绅、士大夫、先生等,有二十七人,恭敬地前来拜谒。寒暄过后,陈述想法:“人们都说天子对于夷狄,其政策主要是羁縻,让他们与圣朝的关系,能够保持不断,就足够了。现在却要发动三个郡的军民百姓,修筑通往夜郎的通道,三年时间,倏忽而过,工程却依然艰巨,军民士卒均已经疲惫不堪,百姓负担沉重;还要连通西夷,百姓为此而愁苦哀怨,担心工程浩大,难以完成,对于使者来说,这也是一件难以交差的任务,朝中大臣,听说为了此事,也在议论纷纷。邛人、莋人、西僰人与中原交通,历年都有,难以胜记。古往今来,君王以仁德召唤他们,他们未必愿意归附,以武力兼并他们,效果也未必很好,勉强的事情总是难以成功!现在剥夺百姓利益,将钱财耗费在迫使夷狄归附上面,弊大于利,收效甚微。鄙人孤陋寡闻,冒昧谈论这些,不知高低。”

使者说:“你们来,就是要说这些吗?按照你们所讲的,蜀郡不需要改换服饰,巴郡也没有必要移风易俗了,我一向讨厌这些说法。事关重大,不是旁观者都能看得清楚。我此次行程急迫,其中原因不能解释得太过详细。还是拣重要的说吧:

“人们常讲,世上须有非常之人,才能成就非常之事;有了非常之事,才能获取非常之功。非常者,即是想法、做法与普通人不同。因此人们常说:当‘非常’开始时,黎民百姓会感到恐惧;但是等到大功告成时,天下百姓又均会乐在其中受益。

“在远古时,洪水滔天,大水泛滥,民众不得不迁徙至高地,在荒野中生活,山地崎岖陡峭,有许多不便。夏后氏大禹,看到此种情况,深感忧虑,于是率领百姓修筑堤防,堵塞溃坝,疏通河道,导引洪水,让洪水顺利地入海,百姓最终过上安宁的生活。当时的辛苦劳作,百姓们全能理解吗?大禹也只好身心疲惫,率先垂范,辛苦劳作,手脚上布满老茧,肌肤上磨光汗毛,才创立下此项丰功伟绩,大禹创立下的丰功伟绩昭显于后世,至今人们仍然在享受着大禹治水,带来的福祉。

“贤明的君主继承宏伟的大业,岂能够得过且过,拘泥于世俗不理解,做事情只会循规蹈矩,只求取悦于当时人!贤明的君主崇尚的是宏伟的议论,坚持的是未竟的事业,立下的丰功伟绩,将会为后世人所敬仰。贤明的君主一定是思维活跃,采纳的意见不同凡响,君主创立下的功业,要像日月一样辉煌。《诗经》中不是说吗?‘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’四海之内,八方之外,全部要考虑周到。君主只要认为,有些地方还没有得到圣朝的恩泽,君主即会感到不安。现在普天之下,疆域内的民众,冠带之属,全部在享受着福祉,没有缺憾。而那些方外之国,风俗迥异的夷狄,由于舟车不通,人迹罕至,政教没有开展,风俗不能教化,他们不仅袭扰汉朝的边境,夷狄间也经常会发生内乱。这些人不通礼仪,邪恶横行,杀君夺位,君臣易主,尊卑失序,父兄反目,甚至劫掠幼儿为奴婢。当地受害的人民哀泣哭号,向汉廷申诉,他们说:‘人们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,实施仁政于万民,百姓中,无论老幼,均能够得到抚育,为什么偏偏要舍弃我们!’他们翘首以盼,如同久旱期盼甘霖,这样的哭诉,心肠硬的人都会闻之落泪,更何况圣明的君主,岂能够无动于衷?因此才会挥师异域,北讨匈奴,南派使臣,促使南粤王归化;四方百姓,得以受到教化。西夷、南夷,蛮夷国已经先后归附,希望得到封号的夷王有很多。汉朝边关因此而向外迁移至沬水、若水,在牂牁以西设置边关,打通灵山天险,在孙原河上架设桥梁,将圣人的教化传播于四方,百姓都能得到仁义的教化,朝廷广施恩泽,边地有了规范,夷狄不再闭塞,愚昧迎来光明,休憩甲兵,停止攻伐。中外远近,享受着和平生活,百姓过上祥和安宁的日子,这不是很好吗?拯救百姓于水火,共同享受美好生活,结束衰世的败亡,接受周礼的教化,这些均是天子想要去做的。百姓们虽然暂时辛苦,岂能够停下来已经开始的工程?

“有为的君主,往往是以勤奋开始,以收获为终。此次受命于天,取得的成效即在眼前。为此而增添泰山上的封土,增加梁父山上的禅礼,到那时,鸾凤齐鸣,雅颂高奏,德同五帝,义比三皇。这难道是凡夫俗子都能够理解的吗,这就如同是凤鸟已经翱翔于寥廓,而张网捕雀的人,还在紧盯着湖沼,岂不是可悲可叹!”

此时,各位进言的士人已经是茫然不知所措,忘记此行的目的,下面的话也不知再从何处谈起,连声说:“高尚啊,朝廷的圣德,这正是鄙人们所愿意听到的。百姓即使辛苦,也愿意将这件事情做到底。”遂起身告退,感谢使者接待。

再后来,有人上书,说相如在出使期间收受蜀人的贿赂,相如因此而被免官。在家居住一年后,又被朝廷征召为郎官。

相如口吃,不善言谈,但文章写得好。身患糖尿病。相如与文君结婚后,家里有了钱,虽然在朝中为官,相如却不愿意参与到公卿们对国是的讨论中去,常称病,在家中休息,也不羡慕官职、爵位。相如曾经跟随武帝到长杨宫打猎。当时武帝喜欢亲自射杀熊罴、野猪,骑马狂奔,追逐野兽,相如为此而上书,向武帝提出谏言。上书如下:

臣听说万物中,虽然是同类,但能力仍然会有差异,因此乌获力大无穷,庆忌奔跑如飞,孟贲、夏育勇猛无畏。臣愚以为人既然有差异,野兽也同样会如此。现在陛下喜欢挑战、冒险,亲自射杀猛兽,假若有一天,猝然遇到一只迅疾的猛兽,匍伏在车旁,猛地扑向陛下的乘舆,驭手来不及躲避,此时身边即使有人,也难以反应过来,即使有乌获的力气、逢蒙的射技,也难以发挥作用,到那时,人就如同枯木朽株,会被猛兽尽情地撕咬。猛兽的利牙尖爪,如同胡、越的刀枪,羌、夷的利箭,此时此刻从车毂下举起,从车辕旁射来,其情其景将会是何等危险!虽然天子出行,有万全的措施,可是这些事情,天子还是要小心为妙。

天子出行,总是要先清理道路,而后乘舆才徐徐前行,走到中途才放开缰绳,让快马奔驰,即使这样,有时驭手也还会操控失灵,衔口不起作用。更何况乘舆驶临草地,在高岗丘壑间驰骋,到那时,陛下只顾着猎取野兽的快乐,却忘记了难以预料的危险,想要躲避猝然而至的灾祸,恐怕为时已晚!陛下不爱惜万乘之躯,不顾及自身安危,喜欢在惊险刺激中寻求愉悦,臣斗胆认为,这样做不可取。

聪明的人总是在萌芽状态,即能发现问题,有智慧的人总是在无形中,努力避免未然的祸患,祸患一般萌生在疏忽中,在人们不注意时,猝然降临,民谚常说:“家有千金,不坐垂堂。”这句话比喻虽小,可以见大。臣奏请陛下留意。

武帝读了后,很高兴。在返回的途中,路过宜春宫,相如奉上新赋,哀悼秦二世皇帝的失误。内容如下:

驰骋荒塬,跃上土坂兮,驰入昔日辉煌之秦宫。俯视江岸,堤岸蜿蜒兮,眺望南山高低之葱茏。山势险峻,空谷幽深兮,顿觉谷口视野之辽阔。渭水汩汩,一去不返兮,流经关中广袤之沃野。林木葱茏幽深兮,竹林摇曳在风中。跃上东塬土坂兮,踏卵石涉水向北。驻车陷入凝思兮,凭吊秦二世皇帝,继位不能慎选朝臣兮,亡国失去祖宗基业;相信谗言至死不悟兮,致使宗庙香火断绝。呜呼哀哉!操行不能不谨慎,荒冢芜秽不得修整兮,魂灵飘泊难以享受血食。

相如被任命为孝文帝陵园令。武帝对相如写的《子虚赋》、《上林赋》很喜欢,相如也查觉到武帝喜欢神仙故事,于是说:“上次写的《上林赋》还不算完美,臣还可以写出更华美的。臣曾经写过《大人赋》,没有写完,愿意奉上陛下观览。”相如认为神仙一般住在山水林莽间,体态消瘦,这不大符合帝王对于神仙的想象,而后相如将写完的《大人赋》奉上武帝,内容如下:

世有大人兮,住在中州。宅邸万里兮,却很少驻留。叹世俗狭隘兮,遂率性而远游。驾紫色彩虹兮,乘祥云而上浮。竖格泽星于长竿兮,映照苍穹之光耀。挂旬始星为骖铃兮,曳彗星为旗旒。随风锦旗舞动兮,漫卷而又招摇。揽攙枪星为旌旗兮,剪霓虹以为绸。五彩纷呈炫目兮,飙风激流而云荡。驾应龙拖曳乘舆兮,赤螭青虬配曳骖乘。昂首曲颈驾云腾雾兮,爪牙在彩云间翔舞。奋龙首嘶鸣于昊天兮,踏祥云驰骋遨游。前后顾盼景色壮丽兮,拖曳乘舆起伏奔走。重返大地略显疲惫兮,又驰骋于山川径流。狂喷鼻息似亢奋兮,祥云消逝,彩云褪去。

乘舆历东极少阳至北极太阴兮,求真人以共谋。互致问候而后向西兮,横渡飞泉谷转而向东。遍访仙人以探求真理兮,汇聚众神于北极星辰。五帝先行在前兮,太一尊神紧随陵阳神后。玄冥神居左,黔雷神在右兮,朱雀飞翔在裔皇神前头。伯侨仙与羡门仙服侍兮,歧伯太医捧药方在后。祝融神清理道路示警兮,廓清气氛而迤逦前行。随乘舆有万乘之众兮,彩旗伴侣华盖招摇。句芒神作为前导兮,吾将赶赴南方。

经崇山峻岭见唐尧兮,九疑山拜见虞舜。一路行来纷繁嵯峨兮,纷乱驳杂间向前狂奔。混乱冲撞其无序兮,天公此时骤降甘霖。暂聚拢以观览葱茏兮,纷繁苍翠令人陶醉。闻雷声震耳欲聋兮,惊鬼谷涌出魑魅。遍览八极而观四海兮,再渡九江而穿越五河。登火焰山又浮弱水兮,弃渡船再涉流沙。斥葱岭流淌冰水兮,令女娲鼓琴河伯起舞。天色朦胧扬起尘暴兮,召雷神喝叱风伯,惩罚雨师。西望昆仑之混沌兮,径直驰往三危山。推天门踏入帝阍兮,携玉女同车往返。登阆风山稍为歇息兮,如鸟高翔继而栖息。阴山间低处徘徊兮,亲眼目睹西王母真颜。皓然白发戴首饰穴居兮,三足青乌充当信使。即使长命百岁不死兮,似这般又何足欣羡。

起銮驾返回帝阍兮,途经不周山颠,在幽都山聚餐。呼吸朝露吞咽云霞,咀嚼灵芝哦食琼华。觉身轻而飘飞,欲腾越而高举。电闪雷鸣之倒影兮,徜徉滂沱雨中。导车訇然从天而降兮,薄雾消散于尾闾。觉环宇局促而狭隘兮,展身姿于北极。弃车骑于玄阙山兮,飞身跃上北廷。下视苍茫大地兮,上望寥廓之苍穹。目眩视其混沌兮,耳闻宇宙之恍惚。乘太虚之于无极兮,撇众友而独自彷徨。

相如向武帝奉上《大人赋》,武帝读后大喜过望,飘飘然有飞升高举,腾云驾雾,云游天地之感。

相如因为有病而被免职,相如把家迁至茂陵(武帝的陵寝)县居住。武帝有一天说:“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,须派人到相如家中,将相如的书全部取来,以免将来遗失。”武帝派所忠前往,到了相如家,才知道相如已经去世,家里没有留下多少藏书。问相如的妻子,相如的妻子回答:“长卿没有书了。他每次写书,写完后,就有人拿走。长卿临死时,写下一卷书,长卿嘱咐,如果有使者前来取书,即将这卷书呈予皇上。”最后这卷书,是关于封禅的,所忠带走这卷书,奉上武帝,武帝很惊讶。这卷书的内容如下:

自从上古开天辟地以来,上天生育万民。经过历代帝王,直到秦朝。无不沿着前人的足迹,遵循圣人的遗风,错综复杂,很多人已经声名湮灭,不为人所知,这样的人与事难以胜计。继舜《韶》、禹《夏》之后,开始设立谥号,为人所称道的有七十二君。勤政而做出过贡献,事业繁荣昌盛的,为后世人所纪念,没有听说过有悖逆天理的人,其事迹仍然存留于世间。

轩辕黄帝之前,距离当今,已经非常遥远,很难知道上古时的情况。五帝、三皇和《六经》典籍中所记载的,大约了解一些。《尚书》中说:“君王圣明!大臣忠诚!”按照典籍记载,君王没有能够超越唐尧的,贤臣没有超过后稷的。后稷在唐尧时创立伟业,其后裔公刘在西戎昭显仁德,周文王革新制度,带领周族从一个部落走向繁荣昌盛,奠定太平基业,后来周王室虽然衰落,但是历经千载没有恶声,可谓是善始善终!周的成功没有别的原因,只是从一开始,即小心翼翼地奉行仁政,还有认真地教导子孙。制定的制度简约,易于操作;恩德广被,百姓富足;法度严明,易于遵守;传承合乎道理,易于实施。因此周代的成王虽然年幼,周王室的事业却异常兴隆,其功业甚至超越文王、武王。仔细考查周代的历史,探究始终,没有做出过特别重大的贡献,难以与当今相比。但仍然登临梁父山,登临泰山,封禅设立尊号,扬名显德。大汉创立下的伟业,犹如甘泉喷涌,惠泽八方,遍布四野,云蒸雾霭,上达九重,下至八极。万物生灵,蒙受恩惠,武功彪炳,和气横流,近睹丰功,远视伟绩,凶残授首,暗昧昭彰,万物欢乐,天下安康。将瑞兽驺虞放归于山野,麋鹿欢腾于上林,取嘉禾一茎六穗置于供案,牺牲双角共抵之兽献于祖庙,获取周鼎而后放龟于歧水,在池水中套取翠黄、乘龙神马。有巫师迎接鬼神,如同灵圉一般,安放在宫殿,待为上宾。世间各种奇谲怪物,看上去如此倜傥变幻。可谓奇妙无穷,所有符瑞嘉应汇聚在一起,仍然不足以赞颂汉室的圣德,是因为还没有将封禅之事作为大事来对待。在上古时,周武王伐纣,白鱼跃入舟中,美德传达于神灵。王室以白鱼作为符瑞,即可以登临泰山,不感到惭愧!以古鑒今,圣汉也应该当仁不让。

大司马此后进言,说:“陛下仁德施惠于众生,讨伐不臣的蛮夷,远近归附,蛮夷执礼贡献,皇帝的圣德与远古圣君一样,业绩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,美德仁厚,符瑞臻至,相继显现,不期而至。应该在泰山、梁父山设立祭坛,举行封禅典礼,而后设立尊号以显示丰功伟绩,上天届时会降临下福瑞,以响应盛大祭典,陛下谦虚,迟迟没有采取行动。天神、地祇、山岳,三神共同庆贺,到那时将会有何等荣耀,现在还没有王道参与,朝中大臣们均深感不安。有人说上天显示晦暗,有祥瑞徵兆不应该推辞;一定要推辞,那么泰山上还能有什么像样的碑记,梁父山还能有什么像样的祭坛。古代的帝王均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封禅,末世的帝王才会停止封禅祭祀,这些记载,在后世广泛流传,要不然,怎么会有七十二君封禅的事迹?君王实施圣德,祥瑞即会显现,看到祥瑞后封祭泰山,不算是违背礼仪。圣明的君王不应该放弃封禅大事,应该毕恭毕敬地向地祇行礼,拜谒天神,在中岳嵩山勒碑记功,以显示皇帝至尊,阐述圣德,发布尊号,祈求福祉,与黎民百姓共享欢乐。这是一件宏伟大事,天下至为壮观的大事,帝王们均要认真对待的大事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愿陛下能够付诸行动。而后汇集先生们的儒术,目睹凌晨时日月微光,百官恪尽职守。记录下整个封禅过程,著成文章,像《春秋》一样,完成一经。将原来六经增加为七经,抒发感慨,让后世可以激荡清流,扬起碧波,传递华美德音,歌颂先人功绩。上古时的圣君,之所以会永享盛名,为后世人所称道,即是用封禅的方法。应该安排相关官员,准备好必要的礼仪,以供皇帝观览。”

天子听罢欣然动容,说:“好吧,朕就试一次吧!”武帝改变了原来的想法,结合诸位大臣们的谏言,讨论封禅的具体礼仪,吟诵诗词,赞颂湖沼的广阔,嘉瑞的吉祥。而后制作辞颂,辞颂中说:

苍天覆盖兮,彩云悠悠。天降甘霖兮,湖沼可游。浸彼沃土兮,何物不育!嘉谷六穗兮,仓廪充实。

不仅甘霖兮,润泽沃土;岂唯润汉兮,泛流四方;万物滋润兮,思念恩德。泰山至尊兮,望君封土。君王仁德兮,何时封禅!

瑞兽斑斓兮,乐我苑囿;黑白花纹兮,体态可掬;恭敬谦和兮,君子姿容。久闻盛名兮,今睹其容。来历迷惘兮,天降祥瑞。舜帝曾见兮,有虞乃兴。

麒麟瑞兽兮,游嬉灵畤。孟冬十月兮,君往郊祀。卧于舆前兮,帝用献祭。三代盛世兮,前所未闻。

黄龙腾飞兮,因德翱翔;炫彩迷惑兮,可现辉煌。阳明显现兮,施福庶民。先圣御驾兮,据典籍记载,受命所乘。

天命有章兮,何必祝祷。祥瑞臻至兮,晓谕封禅。

从往古的典籍中,已经看得很清楚:天意与人事相互应答,上下呼应。圣王做事情,须小心谨慎。因此人们常说:兴要考虑衰亡,居安还要思危。商汤、周武虽然是至尊、异常威严,但仍然对神祇敬畏、祗敬,舜在祭祀时,小心翼翼,唯恐礼仪不周,即是这个意思。

相如去世五年后,武帝开始祭祀后土神。八年后开始到中岳嵩山祭祀,封泰山,而后禅梁父山、肃然山。

相如的其它著作,还有《遗平陵侯书》、《与五公子相难》、《草木书篇》,没有收录在这里,收录的是公卿士人们所熟悉的文章。

赞辞如下:司马迁说:“《春秋》中从已知的事情推论至隐讳的事情,《易经》中则见微知著;《大雅》中谈论的王公大人,他们的品行影响到庶民百姓,《小雅》中讥讽各类人物,他们可以影响到上层的王公贵族。表达的风格不同,但德义是相通的。相如的辞赋有许多辞藻华丽的成份,但最终也能够归纳为节俭,达到劝谕目的,这与《诗经》中的讽谏不是也一样吗?”扬雄认为相如的辞赋过于靡丽,奢华成份有百,劝谏成份只有一,如同郑卫淫靡之音奏罢,曲终点缀一些雅音,这个评论有些过分!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