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书

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,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,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。《汉书》通过纪、表、志、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,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。全书包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,共八十万字。《汉书》以史料丰富、文赡事详、博学洽闻而著称,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,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特别是《十志》的撰写,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。
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

在上古时,圣王制定制度,从天子、公侯、卿大夫、士人直到皂隶、门卫、更夫,他们在爵禄、奉养、宫室、车马、服饰、棺椁、祭祀、生死等方面,所享用的物品,均有着等级制度规定,小不得僭大,贱不得逾贵。因此,上下有别而民心相安。而后君王按照土地、山川、湖沼、丘陵、肥沃的平原或者盐泽碱地,根据不同情况,制导百姓种田、植树,畜牧或者养殖。在当时,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,人民充分利用鱼、鳖、鸟、兽、山嵖,以及灌木、树林、竹林之类的出产,用于制造各种器械用具,所有这些,均为满足人们养生、送终的需要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源源不断。对待自然的馈赠,人们按照时令,繁育动物,培植植物,按照用途,合理使用,使用有节。在一年中,草木停止生长之前,斧子和刀锯不能进入山林砍伐;野兽、鱼类繁育的季节,山林湖沼不能布撒罗网;鹰隼没有获得足够的食物,小路上不能设置捕鸟的矰弋。按照时令变化,顺应季节需要,获取猎物,砍伐树木,国家制定法令,严禁滥捕滥伐。人们不能在生长的季节砍伐山林,不能在鱼虾繁育的时节过度捕捞,一切生物均有其生长繁育的规律,这样做,既顺应了自然界繁殖生长的需要,也使得人们能够获取足够的物资财富,有了物资的积累,人们的需求获得充分满足,常用常新。而后从事各业的民众,根据生产、生活需求,因时制宜,各取所需,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,夙兴夜寐,巧妙地制造出各种器具,各项事业均得到发展,人们还可以相互间互通有无,通过商品交换、流通,通过贸易,获得利润,既满足了百姓的需求,也不需要政府干预,远近交易的物品,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。《易经》中讲:“君通过交换,对天地施予的财富,进行合理分配,以满足民众的需要。”“各种物资完备,物以致用,物以制器,为天下人谋取利益,这正是圣人所提倡的。”讲的就是这些道理。《管子》中说,上古时的四民(士农工商),不住在一起。士在读书的地方,相互间切磋仁的意义,工在制作的坊间,相互间探讨技艺,商在市场中买卖的场所,争论利润的盈余,农在田野间,考虑稼穑的收获,人们朝夕间从事着不同事业,不会见异思迁,也不会转移生活目标。父兄之间,不需要通过教育,自然而然地即能学会本业,兄弟之间,不需要通过费力地学习,自然而然地即能获取知识,人们安居乐业,甘其食,美其服,即使眼前有着繁华绮丽的事务,如果不是他们所从事的行业,就像戎狄骑马,吴越驾船一样,也不会见异思迁,相互间羡慕。因此人们在当时考虑问题简单,欲望单纯,谋求有节,自己得到的财物,认为已经可以满足需要,就不会再去做无谓的竞争。身居高位的君王,以德来引导民众,以礼来教化民众,民众懂得耻辱,行为有着规范约束,重视义而鄙视利。这是三代为什么可以用礼仪来教化百姓,不必采用刑罚,也能够获得天下大治的原因。

周王室衰落之后,礼法遭到破坏,诸侯国间竞相奢侈,诸侯国的国君将宫室修建得富丽堂皇,雕梁画栋,诸侯国中的大夫,修建的居室也在僭越礼制,百般装饰,士大夫的家中,可以欣赏到八佾舞,士大夫的堂前,可以欣赏到天子才能享用的《雍》歌,上下等级混乱,造成士人百姓中僭越制度的现象,层出不穷,各行各业均出现舍弃本业的行为,世代从事稼穑的农民,抛弃耕种的土地,进入商旅队伍,经商的人日益增多,粮食不足,流通的货物反而多起来了。

这种礼制衰落的迹象持续至齐桓公、晋文公之后,周王室更是礼崩乐坏,上下欺瞒,各个诸侯国间肆意妄为,自行其是,家臣士大夫专权篡位,各种欲望欲罢不能,僭越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。通过商业交易,可以得到此前难以想象的东西,工匠们制造出各种繁华的奢侈物品,士人们钻营歪门邪道,以追逐时尚为荣,以谋取奢侈为务,商人们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。百姓间相互羡慕虚荣,巧诈奸伪的人背弃道义,搏取名利,奸诈的人为了谋取利益,不择手段,篡权弑君的大夫,做了诸侯国的国君,谋取他人财物,积累财富的恶人,反而成了世间的英雄。礼义已经不再能约束君子,刑罚已经不足以威慑小人。富人可以用丝绸文锦装饰房屋,犬马可以食用肉粟,贫者身上的短衣盖不住肌肤,饿了只能吃糠咽菜,吃豆子,饮生水。登记在户籍上的百姓,因为家产不同,地位有别,即使做了他人的奴仆,脸上也不会再有怨恨的神情。那些玩弄权术,为非作歹的人,可以为所欲为,一辈子享受着荣华富贵;而固守正义,安分守己的人,却不得不忍饥挨饿,受寒受苦。社会风气自上而下,没有法规制度加以约束。记述这些事情发生的经过,以警示后来者,所有这些变化,是如何发生的。

在春秋时,越王勾践困守在会稽山上,采用范蠡、计然的计谋。计然说:“知道要打仗,就要整修武备,知道在什么时间,需要使用什么东西,就知道了东西的价值,将需求二者关系搞清楚了,对于货物的行情,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。在天旱时,准备舟楫。在水涝时,购买车辆。事先储备好物资,就能够在随后需要时获取厚利。”依此类推,事先做足准备,十年后即可以富国强兵。再以厚利激励将士,让勇敢的战士们,向强吴复仇,就能够洗刷掉会稽山上战败的耻辱。范蠡事后感叹道:“计然的计划,十个中只用了五个,越王就完成了向吴国复仇的愿望。计然的计划可以用来富国,我也可以用来富家。”于是范蠡驾起扁舟,浪迹江湖,改换姓名,此后定居在齐国,更名为鸱夷子皮,继而又来到陶邑,更名为朱公。范蠡认为,陶邑是天下的交通中心,此处建有四通八达的道路,通向各诸侯国,在此地进行货物交易,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,于是就留了下来。范蠡治理产业,按照货物丰歉、囤积居奇随机抛售,不与他人争利,将获利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准确。范蠡挑选合适人选帮助自己理财,十九年间三次将财产积累至千金,而后又将财产分送予穷苦朋友和族中兄弟。再后来范蠡身体衰老,听任子孙们经营产业,将财产放债生息,又积累下亿万金钱。世人把善于致富的人称为陶朱公。

子贡(子赣)在孔子那里完成学业,回到故乡卫国做官,在曹国、鲁国间经商贸易,获取厚利。孔子的七十个高徒中,子贡(姓端木,名赐)最为富有,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颜渊,穷的只能靠一箪食、一瓢饮维持生活,住在陋巷中。子贡出门,坐着驷马车,随从车骑前呼后拥,带着丝绸锦缎钱币出使诸侯国,所到之处,国君无不热情地接待,以国宾礼招待子贡。可是孔子认为颜渊是贤者,鄙视子贡身上的铜臭气,孔子说:“颜回的学问接近圣人,但是穷困不堪。子贡不安分守己,靠着囤积居奇,谋取厚利,却每次行情都算得很准。”

白圭,东周人。在魏文侯当政时,李悝担任丞相,主张充分地挖掘地力,白圭能够乐观时变,人弃我取,人取我予。在困境中,节衣缩食,限制嗜欲,减省衣裳,与佣人僮仆同甘共苦,一旦时机成熟,白圭犹如苍鹰猛兽,蓄势待发。因此白圭说:“我经营像伊尹、吕尚执政,发力像孙吴用兵,决策像商秧变法。智慧不能随机应变,勇猛不能坚决果断,仁爱不能决定取舍,强悍不能攻守兼备,即使想要向我学习,我也不会教他。”因此天下人谈到会经营,也以白圭为宗师。

猗顿靠着经营池盐起家,邯郸人郭纵靠着冶铸积累产业,他们的财富,可以与帝王相埒。

乌氏县人赢经营畜牧业,等到牲畜繁育多了,即开始买卖,换取丝绸锦缎,再将这些丝绸锦缎贡献给夷狄首领。夷狄首领以丝绸锦缎的十倍价格,用牲畜来回报赢,赢的牲畜多得难以计数。秦始皇下诏封乌氏县人赢为君,在当时,赢可以与朝中的其他大臣们一样入宫朝请。

巴郡寡妇清,在当初,清的祖先探得一个朱砂矿穴,清的祖上独自经营朱砂,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获利丰厚,家中财产难以计数。到了寡妇清这一代,继续守住产业,花钱保护利益,外人不敢侵犯。秦始皇封寡妇清为贞妇,对寡妇清以贵宾礼相待,还特地为清建造一座怀清台。

秦汉制度,列侯封君在封国内享受租税,封国内的百姓每年每户须缴纳二百钱。一千户的封邑,就是二十万钱,朝觐天子,诸侯间的相互馈赠,祭祀花费,均要用到这些钱。百姓中的农工商贾,每年以一万钱经营,获取的利息,有二千钱,一百万的产业,就是二十万钱,每年须向政府缴纳赋税徭役,以获取的利润来支付,除了上缴的费用,这家人可以过上丰食足衣的生活。因此说,在土地上放牧五十匹马,一百六十七头牛,二百五十只羊;沼泽中喂养二百五十头猪;水塘中放养一千石鱼;山上种植一千株樟树、楸树。在安邑地区,家里种植一千株枣树;在燕国、秦国种植一千株栗树;在蜀郡、汉中郡、江陵地区种植一千株桔树;在淮北、荥河以南,黄河、济水之间,种植一千株楸树;在陈县、阳夏县种植一千亩漆树;在齐国、鲁国种植一千亩桑麻;在渭水流域种植一千亩竹园;以及在有一万家的郡国里,在城郭附近种植亩产一钟的千亩良田,或者千亩栀子、茜草。种植一千畦的姜或者韭:这家人获取的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埒。

俗话讲:“贫穷的人家要致富,农不如工,工不如商。刺绣女红不如一位临街小贩。”意思是说,经营小本生意,是穷人谋生的最佳手段。在通衢大邑每年卖一千瓮酒,卖一千缸醋或者酱,一千担的浆水,屠宰一千只猪、牛、羊,买卖一千钟谷,买卖一千车薪柴,修建总计一千丈长的船只,一千橦的木材,一万根竹竿,一百乘轺车,一千辆牛车;一千件漆好的木器,一千钧铜器,没有装饰油漆的木器、铁器,一千石的卮子、茜草,二百匹马,二百五十头牛,猪羊各二千头,一百个童仆,一千斤筋角、丹沙,各种丝帛、细布三万斤,一千匹彩缎,一千石苔布、皮革,一千大斗漆,一千合酒曲、盐、豆豉,一千斤鲐鱼、刀鱼,三万斤鮿鱼、咸鱼,三千石枣子、栗子,一千张狐皮、貂裘,一千张羔羊裘皮,一千具毡席,各种果品千种,高利贷的本钱一千贯,经纪人估计物价的贵贱,贪财的商人,获利十分之三,薄利多销的商人获利十分之五,这样每年获取的利润,可以与有着千户封邑的列侯相埒,大致情况就是这样。

蜀郡人卓氏,祖先是赵国人,以冶铁致富。秦国吞并赵国后,卓氏被流放至蜀郡,夫妻二人推车步行。其他被流放者,有些人带着少量余财,他们将这些钱财贿赂官吏,请求安排在较近的地方,因此被安置在葭萌县,只有卓氏说:“这块地方地狭土薄。听说岷山之下土壤肥沃,沃野千里,那里生长着一种像蹲鸱的大芋,用它来充饥,不会挨饿。那里的百姓织布,贩运来买卖,借此可以获利。”于是请求将自家流放到更遥远的地方。官吏最终将他们安置在临邛县,两人大喜,即在铁山脚下铸铁经营,经过一番筹划,将铁器卖予云南、蜀郡的百姓,以此来致富,家中拥有八百个奴仆,此后他们享受着钓鱼、射猎的生活,其快乐比得上君王。

程郑,崤山以东流放至西南地区的犯人,也是通过冶铁铸造,将铸造好的铁器卖予西南夷少数民族,其富有程度与卓氏差不多。

程氏、卓氏两家衰落之后,到了成帝、哀帝朝,成都人罗裒(póu)的家产达到亿万。当初,罗裒在京师做生意,随身只携带有不到一百万钱,罗裒为平陵县人石氏掌管钱财。罗裒做事强悍。石氏的财产不如平陵县人如氏、直氏,石氏很信任罗裒,将大笔资金交予罗裒支配,罗裒于是在巴郡、蜀郡间来往,几年间财产达到一千余万。罗裒拿出其中的一半贿赂曲阳侯王根、定陵侯淳于长,而后依靠他们的权势,在郡国间发放高利贷,没有人敢欺负他们。又包揽盐井买卖,从中牟利,一年内获取的利润,竟然能够翻番,从中大发横财。

宛县人孔氏,其祖先是魏国(梁国)人,以冶铁为业。在秦国灭亡魏国后,将孔氏流放至南阳郡,孔氏在当地经营冶铸业,又帮助修建当地的水田灌溉系统,为此而致富。孔氏每次出行,车骑前呼后拥,孔氏在诸侯国间行走,通过经商买卖货物,获取暴利,有游闲公子的名声。可是由于孔氏致富的方法很多,超过了那些辎铢必较的商贩,家产累计达数千金,南阳郡的行商均愿意学习孔氏,做事情雍容大度,从容不迫。

鲁国人的民风民俗是节俭,而且吝啬,丙氏更是与众不同。丙氏也是从冶铁起家,家产多达亿万。可是自家父子兄弟间还要订立契约,一举一动,均要获利,俯有拾,仰有取,发放高利贷,行商遍布郡国。邹、鲁一带的人,羡慕丙氏家族致富,很多人放弃文学,而学习经商谋利。

齐国风俗轻视奴仆,而刀閒却是反其道而行之,重视奴仆。尤其是狡黠难驯的奴仆,别人难以管理的奴仆,刀閒即收留下来,让他们负责渔盐买卖,从中牟取暴利。其中有些奴仆,出门车骑成队,在郡国间与郡太守、诸侯国相来往,越是这样的奴仆,刀閒越是信任,在这些奴仆的协助下,刀閒获利数千万。有人甚至说:“宁可不要爵位,不能离开刀閒。”意思是说刀閒可以让豪奴致富,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刀閒卖力。刀閒衰落之后,到了成帝、哀帝朝,临淄县有一位伟姓商人,财产达到五千万。

周人本来就节俭,而且吝啬,师史更是一毛不拔,师史以百辆车辆牟利,在郡国间往来经商,无所不至。洛阳地处齐国、秦国、楚国、赵国中间,富家相互夸耀自己在外地经商的经历,路过家乡,甚至不进家门。师史就利用这些人,很快发财致富,家中财产达到亿万。

师史衰落之后,到了成帝、哀帝、王莽年间,洛阳人张长叔、薛子仲也经商,通过经商,家中的财产累计达亿万。王莽将他们任命为纳言士,想效法武帝朝任用桑弘羊等商贾做官,发展经济的做法,可是大都没有发挥作用。

宣曲县人任氏,他的先祖曾经担任过督道的粮仓官吏。秦朝败亡后,各地豪杰都在争夺金玉珠宝,只有任氏在当时考虑窖藏整仓的粟米。楚汉两国在荥阳对峙期间,百姓不能耕种稼穑,米每石卖到一万钱,地方豪杰家中的金玉珠宝只好拿来换取任氏的粮食,任氏因此而大发横财。富人有了钱就奢侈,而任氏却能够节俭度日,努力经营农田畜牧。别人在此时争购便宜的货物,任氏却偏要买价高质量好的货物,他们家族的富有,传承了几代。任氏家族有一个公约,不是自家田里产的不吃,不是自己饲养的牲畜不食,公家的事情没有办完,不能够饮酒食肉。并以此成为乡里的表率,尽管富有,仍然得到皇上的尊重。

国家开发边疆地区,只有桥桃饲养的马匹达到上千匹,牛是马的两倍,羊有一万只,粟米有上万钟。

吴楚七国叛乱,长安城中的列侯封君要跟随着大军东出函谷关平叛,于是向放债的高利贷商人借钱,以资在军旅中使用。发放高利贷的商人认为崤山以东的战事胜败难以预料,不肯借贷。只有毋盐氏愿意借钱,拿出上千的金子贷予他们,收取十倍的利息。三个月后,朝廷平定吴楚叛乱。一年之中,毋盐氏赚取了十倍的利息钱,从此在关中成为富豪。

关中地区的富商大贾,大抵以田氏家族为主,田墙、田兰。还有韦家、栗氏、安陵县人杜氏,均为家产亿万的富豪。前面的富有者衰落后,到了元帝、成帝朝,而后在王莽年间,京师的富人杜陵县人樊嘉,茂陵县人挚网,平陵县人如氏、直氏,长安县人卖丹药的王君房,卖鼓的樊少翁、王孙(字大卿),均为天下有名的富豪。樊嘉的家产有五千万,其余的均在亿万以上。王孙卿以家财养士,与社会上的豪杰交往,王莽将王孙卿任命为京司市师,就是西汉的东市令。

以上这些人都是当时最有名的富豪。其余郡国中的富人兼营谋利,他们贷赂公行,勾结官府,在乡里一言九鼎,其人数多得不可胜数。秦杨以霸占田产,雇用农民而富甲一州,翁伯以贩卖油脂而权倾县邑,张氏以买卖食酱而生活奢靡,质氏以磨制刀具而钟鸣鼎食,浊氏以贩卖牛羊杂碎而车骑前呼后拥,张里以兽医治病而享尽富贵,他们生活的富有,全部超越了礼制的规定。由于他们是专营,在一个领域里处于垄断地位,从一点点的赢利,开始积累,逐步发展壮大。还有蜀郡的卓氏,宛县的孔氏,齐国的刀閒,他们公然占据着国家的山川,获取暴利,将铜、铁、鱼、盐占为私有,操纵市场上的买卖,运筹帷幄,上可以与诸侯王争利,下则控制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须,已经触犯了国家法令,加上生活奢侈,僭越制度。还有一些人靠着盗墓发财,聚众赌博,作奸犯科,最终成为富人,像曲叔、稽发、雍乐成之辈,这些人混迹在平民百姓中,伤风败俗,是国家大乱时的隐患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2025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